(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提出的“革命不得共和而得专制”问题,亦可称之为“梁启超之问”,它直接受波伦哈克(德国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1 896年出版《国家论》)“因以习惯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安,因于革命而得共和政体者常危”之论断的启发而提出。
对于辛亥时期革命党人未能深入思考的“梁启超之问”,化解“民主专制”或假共和变真共和的关键,陈独秀则寄希望于国民的“自觉”,“觉悟”,以树立真共和的基础。陈独秀分析了政治觉悟的“三步”,“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活动物”,“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础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二步”;“所谓立党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三步”。
——搞编自 邓丽兰《清末民初“粱启超之问’的提出及其论争》
(1)依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政治觉悟”的理解。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粱启超之问”产生的原因。(7分)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上述改变()
| A.淡化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贡献 | B.反映了欧洲文明国际地位的下降 |
| C.忽视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 D.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 指南针 B 地动仪 C 造纸术 D 活字印刷术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四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A宣传发展了人文主义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D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强调“自由和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但同时坚持人要自律”的德意志哲学家是
| A.康德 | B.卢梭 | C.伏尔泰 | D.孟德斯鸠 |
“每一个基督徒,即使不购买赎罪券,但只要虔诚地信仰上帝,灵魂同样可以得到救赎。”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 A.《圣经》 | B.《神曲》 | C.“九十五条论纲” | D.《十日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