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 )
A.施恩与诸侯子弟 |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
“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 | 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
C.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
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 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
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 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
“当年七雄中,齐宣王秦昭王岂不更巍然为之魁首,而其尊贤下士有如此。如颜斶(chù),如范睢,岂诚为当时一大贤上士!而齐、秦之君尊礼之如此,其最大之意义与价值则在政治上层不敢自居为最尊最贵之地位,而自知尚有当尊当贵之过于彼者,其人不在远,即在其所统治之社会下层。”上述现象的出现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 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 D.有利于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见下图,传说中的上古神兽——獬豸,早期多为独角羊的形象,秦汉以后,人们一改獬豸早期温顺的形象,将狮、虎及豹的某些特性揉入獬豸的形象之中,与原有的被人们赋予的能辨曲直等特性结合在一起。中国人赋予獬豸形象的变化表明
A.社会审美思潮发生变化 |
B.人们渴望司法公正、严厉 |
C.古代雕塑技艺不断进步 |
D.中央集权政治达到了顶峰 |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获得统一后,国内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普遍认识到,德国将会成为一个“正常的、欧洲的国家”,亦即,德国将成为西欧的德国,而不是试图将西欧变成德国的西欧。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基于
A.西欧各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 B.欧洲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
C.美国霸权地位遭到严重削弱 | D.近现代法德间的冲突及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