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史》记载,“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
|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
| C.《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出现了许多词汇,并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下列哪一组词汇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
| B.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
| C.肉票、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
| D.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
图片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
|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
|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 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合作社的兴办 | 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
|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
|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
|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
|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