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地农业土地地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影响 X、Y、Z 三地农作物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 B.劳动力 | C.水源 | D.气候 |
如果在 X、Y、Z 三地发展花卉种植、乳牛饲养、小麦生产,最合理的是( )
A.X 地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最高 |
B.距城市 20 千米~60千米远的地方适合饲养乳牛 |
C.Z 地应发展花卉种植 |
D.小麦生产应位于距城市 80 千米~100 千米处 |
读世界某区域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关于图中山脉D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 |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 |
C.太平洋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相撞形成 |
D.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 |
关于图中B处的农业地域类型,正确的叙述是( )
A.大牧场放牧业,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 |
B.混合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
C.商品谷物农业,经营的规模很大 |
D.季风水田农业,水力工程量大 |
读“人均碳足迹(即人均碳排放量,单位:吨·年)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我国人均碳足迹分布特点是()
A.沿海多,内地少 | B.西南多,东北少 |
C.东多,西少 | D.北多,南少 |
影响我国人均碳足迹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经济水平 | B.技术水平 |
C.产业结构 | D.交通运输 |
下图中a、b、c表示北半球某区域一月份平均气温的等温面(理想模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甲、乙、丙三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
A.甲、乙、丙 | B.甲、丙、乙 |
C.丙、乙、甲 | D.丙、甲、乙 |
若甲、乙位于同一纬线上,且一处位于海洋,另一处位于陆地,则
A.甲地位于陆地,乙地位于海洋 | B.甲、乙两地温差大于5℃ |
C.水平方向上气流从甲地吹向乙地 | D.甲地气压低于乙地气压 |
下表是36°N~38°N两地的日平均日照时数(多年的平均值,单位:小时)统计表,两地海拔均低于100米。分析回答下列问题。M地7月份日平均日照数明显低的原因是()
A.太阳高度角小 | B.昼短夜长 |
C.气温较高 | D.降水丰富 |
N地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A.温带季风气候 | B.亚热带季风气候 |
C.地中海气候 | D.温带海洋性气候 |
M地最可能位于()
A.大陆东岸 | B.大陆西岸 |
C.大陆内部 | D.青藏高原 |
读我国不同地区2000年粮食生产效率表,回答题。
项目(各项目代表要素) |
资本投入量 |
人力投入量 |
自然资源效率 |
资本效率 |
人力效率 |
化肥量(Kg/公顷) |
劳动力(劳动日/公顷) |
粮食/耕地(Kg/公顷) |
粮食/化肥(Kg/Kg) |
粮食/劳动日(Kg/日) |
|
全国平均 |
264.53 |
199.5 |
4 377 |
16.55 |
21.94 |
西北6省 |
197.25 |
213.5 |
2 833 |
15.75 |
13.86 |
西南4省 |
186.60 |
312.3 |
3 979 |
21.44 |
12.69 |
中原4省 |
320.93 |
180.2 |
4 486 |
13.98 |
24.83 |
东南5省 |
317.18 |
169.4 |
5 665 |
18.61 |
36.56 |
东北、新疆 |
235.65 |
119.4 |
4 908 |
21.78 |
42.25 |
表中所示生产成本中劳动费用最高的是()
A.西北6省 | B.西南4省 |
C.东南5省 | D.东北和新疆 |
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南5省最优的农业生产条件是()
A.耕地质量和自然条件 | B.化肥效率 |
C.劳动力效率 | D.耕地面积 |
东北和新疆的人力投入量最低,人力效率最高,反映出 ()
A.农业生产落后 | B.劳动力科技素质高 |
C.机械化水平高 | D.气候条件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