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主 角
红酒
①武生孙成有身段有扮相就是没嗓子,这个行当过于讲究,有功没嗓,自然演不了赵子龙。 演不了赵子龙不等于孙成没有名气,在相思古镇,只要提起马童孙成,老戏迷们哪个不知?
②朝细处说,孙成应该叫做翻扑武生。一般的翻扑武生只在武场中翻跟头或跑龙套,顶多饰演个牵马拉蹬的小马童,实在是没多大意思。梨园行有句话,说“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可戏份儿有轻有重,摆明了还是有区别。
③孙成早就听师傅说过关公戏不同于其它,那叫神戏。所有的关公戏中孙成最喜欢《古城会》。 这出戏中的马童,可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关公是圣人,上场哪能说翻就翻说打就打? 全凭马童腾跃跌扑推波助澜渲染气氛烘托关二爷的豪气神武。孙成扮演的马童身手矫健敏捷,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所以老戏迷们都夸孙成演得好,为关公增色不少。
④孙成和扮演关公的红生孟强同科,俩人在舞台上是搭档,生活中是好友。孙成性情稳健办事颇有章法,孟强相反,大小有点事,就会迫不及待地找孙成讨教,就连他的婚事,要没孙成出主意,师妹含春决不会顺顺当当的嫁给他。
⑤可你孙成再能,在戏中也是个马童;孟强再没主意,在《古城会》里也是二爷,一声招呼———马童,孙成就忙不迭地上场听关二爷使唤来了。马童孙成在背对观众时,半真半假地冲孟强小声骂道,你这家伙。可一转过身,马上恭敬地说:遵命!人照样在戏情中。
⑥戏闭,关二爷怀抱鲜花谢幕,冲观众频频点头致谢,这时,马童孙成早已卸妆完毕,静静地坐在后台喝水,听着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孙成似乎无动于衷。说孙成无动于衷是假的,他心里波涛汹涌,难以平静。孙成跟鲜花掌声无冤无仇,这辈子他期待的就是这个。
⑦说话间,主角配角的鬓角都生出了斑斑银丝。孟强在一次演出时,刚刚“斩完那蔡阳老儿”,就觉得体力不支,勉强回到后台就倒下了。这一病,再也没能上台。从此,这一对儿搭档从古镇的老戏迷眼中消失了。
⑧桃园三结义至死都不曾割袍断义, 关二爷和他的马童又怎么能就此分开呢? 孙成先是陪着孟强住院治疗,后又四处寻医问药帮他做康复。台上关二爷招呼马童时还会捻髯说声“马来”,戏外,孙成根本不用招呼,端水送药殷勤周到。看着跑前跑后的孙成,孟强心里很不是味儿。可让孟强欣慰的是儿子孟小强从戏剧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剧团,踌躅满志,要演《古城会》里的关二爷,孟小强特意点名要孙成为他牵马。孟小强担心孙成拒绝,亲自上门求孙叔叔能来助阵。
⑨孙成看着眼前青春勃发一脸诚意的孟小强,推辞不过,应了。孙成不是不想演,戏是老戏,一招一式,早已烂熟于胸,他担心的是久未登台,功夫生疏,对不起戏迷。《古城会》排练了小半年后正式公演,开场锣鼓震耳欲聋,扎黑巾穿快靴扮作马童的孙成,眉宇间英气逼人,风采不减当年,从侧幕口一溜儿空心跟头,接着身子一拧,十几个旋子轻盈飘逸,“胯下赤兔胭脂马,手中青龙偃月刀”义薄云天的关羽关二爷的马童,绝非等闲之辈。“好”,老戏迷们忍不住拍手叫好,眼睛瞪得滴溜溜圆,生怕错过了孙成的哪个动作。关公提刀出场,红脸,黑须,绿蟒,眼微闭,头半低,不怒自威,既有泰山当头压下的气势,又有令人不寒而栗的力量。一场戏下来,关公和马童,绿叶托红花,红花扶绿叶,至始至终,配合默契,戏迷们欣喜若狂,眼界大开,如痴如醉。
⑩谢幕时,新一代红生孟小强突然转身下场,就在大家诧异不已时,他紧紧地挽着孙成又来到台子中央,把一大束鲜花恭恭敬敬地献给了马童孙成。这时掌声如雷,观众席中的孟强涨红着脸,猛然起身,泪眼模糊,可着劲儿拍巴掌……
小说中塑造的“马童”孙成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析。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1)这时,马童孙成早已卸妆完毕,静静地坐在后台喝水,听着那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孙成似乎无动于衷。
(2)观众席中的孟强涨红着脸,猛然起身,泪眼模糊,可着劲儿拍巴掌……
小说第③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小说题为“主角”,请探究题目的寓意。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15~17题。
外交强人沙祖康
刘巍
“秘书长先生,我这个人比较直,讲话比较冲,很多朋友说我这个风格要改改,您的意见如何?”沙祖康对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性格坦率,不喜欢绕弯子。潘基文则回答说:“千万别改,联合国需要这样的风格。”
2007年7月1日,曾服务于中国外交37年的沙祖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就任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
以往,在国际外交界,中国外交官面带笑容、温文尔雅的仪态,常给人以东方人特有的神秘感。而“不太相信外交辞令”的沙祖康,却被美国报纸称为“令人震惊的坦白”。
沙祖康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在中学因为在课堂看小说,曾被老师多次抓到,这一行为甚至还被写进了操行评语。
沙祖康当时读的是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而最常被提及的一本书是《三侠五义》。这本沙祖康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叙写了宋朝清官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的故事。大学老师蒋克记得沙祖康有一次对她讲,他“当干部一定要当包公”。
多年以后,沙祖康并没有实现他最初的愿望,成为审官判案的铁面“包公”,而是进入了外交部,成为一名致力于建立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职业外交官,但这并没有影响沙祖康侠义精神的显现。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外交场合,为捍卫国家利益,沙祖康常给人言辞强硬的印象。2006年,他接受BBC采访,在回答美国对中国增加军费的指责时,他说:“美国人最好在这个问题上闭嘴!”此话在美国传媒界引起震动。很多人认为这会成为中美外交的一个“事件”,但美国外交官们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太熟悉沙祖康的言辞方式了,也就是在国际外交界所谓的“沙氏风格”。
沙祖康在一次讲演中说,外交工作和个人的行侠仗义是可以挂起钩来的。现在国际秩序并不公正,很多事情不公道。作为中国的外交官,作为大国的外交官,至少应该主持正义。他说,大家都不主持正义的话,恐怕有的歪风邪气就要横行霸道了,那是不能允许的。
沙祖康的正直不仅表现在大事上和外交上,就是对亲人也是如此。
沙祖康的小妹沙益芬,身体不好,在老家生活也比较困难。在大哥沙祖康赴纽约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这一个夏天,小妹沙益芬仍然在宜兴市里卖西瓜。
一次,二妹沙益英给哥哥的办公室打电话,由于是长途,要求哥哥拨回来,沙祖康执意这样通话……因为办公室的电话是公费,说她花的钱,沙租康个人给她报销。沙益英说,大家能体谅大哥,也对大哥的正直表示钦佩。
沙祖康经常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在强调自己言行具有农民风格的同时,他也经常说,自己要回到家乡当……他的家乡古城宜兴正是当年苏东坡晚年居住的地方,苏东坡曾在这里读书讲学、买田卜居。渴望在此终老。
(选自《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20期刘巍的《外交强人沙祖康》,全文有删节)
15.文章以沙祖康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征求要不要改变自己的风格开头,有何好处?
(3分)
16.作为外交官,沙祖康具有侠义心肠,依据原文,其侠义心肠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其侠义心肠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沙祖康虽然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但在他的身上具有农民的许多特征。
B.沙祖康在外交事务上有时给人以神秘感,表现出严肃的态度和强硬的言辞。
C.沙祖康为人正直,对自己的亲人严格要求,不因自己的工作谋私利。
D.沙祖康不忘自己是农民出身,始终保持农民的淳朴特征,一直向往农村生活。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18~21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昊志翔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和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
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粱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滴答滴答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选自《心灵后花园》上海人民出版社)
18.文章多次写到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
19.文中说鲁迅追索的是“大生命”,请具体说说“大生命”的涵意。
20.结合全文,赏析篇末画线句“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
2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我”告诉人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其目的是说明时光易逝,生命短暂,要珍惜美好的年华,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B.作者由当前人的生存状态回溯过去,点明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思路开阔。
C.文章主要运用了反复、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D.作者对“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E.“文章形散而神聚”,不说教,无指责,却让人无法轻松,并在读后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改写历史的古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汉文字的书写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演变过程。从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到西周铸在青铜器钟鼎上的钟鼎文,因其代价昂贵和书写困难而不利于传播。而秦汉时期是把汉字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东汉湘籍人氏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才开创了文字书写的新纪元),不过现在见到的秦简实物甚少。上世纪其他各处出土秦简共约2600多枚,但其总数也只不过是里耶秦简的十分之一。
有专家分析说,里耶秦简极有可能是秦末战乱时来不及销毁仓促弃置于井中。湖南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解释说,“里耶秦简当时并未采取防腐技术,之所以千年不腐,主要是该井是木板嵌砌而成,隔离空气,并有淤泥包裹,外界的有机物和细菌不能侵入,形成一种还原环境,而不致氧化和起化学变化”。里耶秦简出土时,质地极好,处于饱水状,呈黑褐色,字迹清晰可见。北京大学李家浩教授说,简牍大部分文字字体属于秦隶,从小篆演化而来。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全国通用小篆,而一般官府文书追求实用、方便、简洁就用秦隶。其字体隽秀流畅,足见“刀笔吏”深厚的功底。古文字学家张春龙说,里耶秦简的文字全用中锋,笔画遒劲,意境酣畅,是我国书法的宝贵遗产。7月上旬,这批简牍运抵长沙,进行科学保护,对其进行清洗、脱色、脱水等技术处理,虽2200多年却完好如新。
高崇文教授说,里耶简牍所提供的信息,将从根本上改变千年来学术史的面貌。里耶秦简属秦代官署文书,其中纪年从秦嬴政二十五年至秦二世元年一年不少。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经济、法律、行政设置、邮传、地理等诸多领域。乘法口诀表是我国迄今最早的实物史料。“越人以城邑反蛮”,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关系。“迁陵已邮行洞庭”,说明文书或物资邮递的地点。北大吴荣曾教授说,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邮递的记载,这种邮递制度在世界也是领先的。“廿七年四月癸卯水下十一刻,刻下九。求盗……”这是记述秦始皇27年4月癸卯这一天发生的一件事。“求下水十一刻,刻下九”,即事件发生在漏壶水下十一刻九分。我们虽不知道漏壶与钟表的对应关系,而秦王朝的严格管理和秦吏严谨的作风可见一斑。“以洞庭司马行事”“洞庭郡”,显然“洞庭”就是郡名,这在史书上就没有记载。秦简上已出现有迁陵、酉阳、沅陵、阳陵、江陵、竟陵、零阳等数十处地名。据《汉书·地理志》载,今湘西、重庆、贵州部分地区一些县始置于西汉初年。由此可知秦时就有了这些县,这是首次见诸文献。这无疑将改写和填补历史的空白,也有助于湘西考古学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序列与谱系的认识和建立,使湘西地区在中国历史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得以提升。
里耶并非文化沙漠,是各民族融合,各种文化碰撞活跃的地方,今天,人们触摸一枚枚秦简,感到灼热而沉重。专家们无不感叹:“湘西并非蛮荒之地”。释读简文,洋洋30万字,好像穿越岁月的幔帐,走近遥远而陌生的秦人进行对话与交流,秦王朝那鲜活而扑朔迷离的往事仿佛如昨。2200年前的秦王朝“复活”了!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专家组首席专家张忠培强调,里耶古城和简牍是近百年来秦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是21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也必将在世界的汉学研究中产生深远影响。
6.对《改写历史的古简》一文中“改写历史”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湘西的里耶并非“文化沙漠”、“蛮荒之地”,而是各种文化碰撞活跃的地方。
B.千年来学术史的面貌由于里耶秦简的出土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C.对秦代历史研究中的某些空白(民族关系、物资邮递、某些郡县的设置等)得到填补。
D.文字书写困难和代价昂贵的状况得到改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过去出土的秦简为数不多,此前出土秦简的总数仅仅是这次湘西出土古简的十分之一。
B.专家分析认定,里耶古简是在秦末战乱时来不及销毁而弃置于井中的,虽历经“千年不腐”,并非作过防腐处理,主要得益于井中“还原环境”。
C.“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将里耶古简与西安兵马俑相提并论,突出了里耶古简有着极为重要的考古价值。
D.里耶秦简的文字都是秦隶,秦隶书写方便、简洁,是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的一种印证。
8.下列各项中,根据文中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读30万字简文,感到2200多年前的秦王朝复活了,这说明里耶古简所提供的史料具体生动,极有价值。
B.从文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中国文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钟鼎文、秦隶和小篆。
C.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全国通用小篆,但里耶古简上大部分用秦隶,这是因为小篆不太实用、方便。
D.查史料得知,秦王嬴政在位37年,据文中信息可知,古简关于秦王朝的“纪年”至少有12年连续不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学术通俗化不是学术娱乐化
近些年,学术突然与大众亲近起来。不少具有学者身份的人,在电视上以时髦的话语方式,谈先秦诸子,谈三国风云,或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出版界也不甘落后,趁机大出这类以浅显易懂而又充满噱头的方式谈论“学术问题”的书。有人对之非议,也有人出而辩护。辩护的理由是:学术的通俗化是必要的,学术走向大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是极易混淆却又大不相同的两回事。
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生活。实际上,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许多常识,当初都是高深的学术观点。抽烟有害,如今尽人皆知,当初却不过是实验室里的结论;人权的意识和观念,在中国也日渐普及,起先却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呼声。学术的通俗化,其实一直以各种方式在进行着。过去的学者,往往一方面从事很专业很艰深的研究,一方面又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并使这种普及性的著作成为经典。费孝通、萨孟武,都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都另有多种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行世;至于他们的《乡土中国》、《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样的著作,则是在非专业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结集,都是民国时期的“通俗经典”。
在将学术通俗化时,必然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必然要将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牺牲掉。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迎合大众、讨好大众。如果说,一个学者,在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时,应该心怀一种神圣感,应该有着对学术的敬畏,那他在从事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时,这种神圣感,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学术通俗化,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仍然是以对大众启蒙为目的。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
以这种眼光来看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称之为学术娱乐化或许更合适。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无非是名与利,迎合和讨好大众。大众最想听什么,听了什么最开心,他们就说什么。而将学术通俗化绝不这样。以萨孟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为例,在这本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中,萨孟武对梁山泊集团予以坚定的批判和否定。他强调,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造反集团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这样种“梁山好汉”的评说,显然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而萨孟武的目的,就是要摧毁改变大众长期以来对“梁山好汉”的仰慕崇拜,清扫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如果让今天的那些热衷于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来讲《水浒传》,他们一定会极力歌颂“梁山好汉”的“义”与“勇”,不敢对他们的滥杀无辜、打家劫舍有半句微词。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他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迎合社会上的“水浒气”。为了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也不妨顺便称林冲为“帅哥”,说李逵是“猛男”。而大众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在这合不拢嘴的过程中,大众身上原有的“水浒气”,就被进一步强化了。
6.根据文意,下列对“学术通俗化”的理解,确切的一项是(   )
A.学术走向大众,影响大众的生活,与大众亲近起来,让大众最开心。
B.将学术专业艰深的成果以“通俗经典”的形式尽可能地向社会普及。
C.牺牲掉学术著作中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好恶。
D.浅显易懂,但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不会讨得大众的喜爱。
7.对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零距离接触”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
B.“零距离接触”是为了迎合大众,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
C.与大众“零距离接触”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
D.学术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强化了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认识。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今尽人皆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识,都是由当初高深的学术观点,借助学术通俗化方式逐渐普及形成的。
B.无论是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学者们都应心怀一种神圣和对学术的敬畏。
C.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常常以时髦而又充满噱头的话语方式,来解读古今中外的“学术问题”。
D.对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将学术通俗化的学者和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生命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
吴志翔
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
不知从哪一天起,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年龄敏感起来。20岁以前,总觉得没有进入生活,但今天回过头看,偏偏又觉得那时候的故事最多,记忆最饱和。日历一页页地翻,年龄无声息地长,偶尔翻翻旧照片,会惊异于那双满是稚气的大眼睛曾经属于我!忽然间,我们似乎意识到,许多东西在不经意中已经永远湮没在黑暗中了。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落了渴盼成长的心情。
我曾经好多次向朋友们问过同一个问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凭你的感觉尽快报个数字出来。”
“10万天!”
“20万天!”
几乎每个人的声音都响亮而充满自信。然而我却告诉他们,人的生命实际只有两万多天。起初,没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话,说:“是不是少了一个零?”经过一番计算之后,朋友们深深地叹息了:“怎么?人生如此短暂!”
天黑下来了,我拧亮台灯。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我知道那是我的生命在流淌。我打开一本书,米兰·昆德拉正在说:“我讨厌听我的心脏的跳动;它是一个无情的提示,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点着数。”可是我没法不听,正如我们没法拒绝两万多个日子一个个溜走;我的心脏没法不跳动,正如树叶在秋天里没法不飘落。心脏停止跳动,那便是我们的末日。我平静地想着:我们怎样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这个问题非常接近那段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声音,也失去了响亮的压倒一切的“黄钟大吕”。当年奉为圭臬的东西今天或许被扔进了垃圾箱。人们更懂得珍惜自己的琐细欲望,为物质和肉体急急奔忙。人们抛弃了一个英雄的时代,继而也抛弃了英雄所具有的精华。没有了殉道者般的神圣和信仰,没有了朝圣者般的坚忍与顽强,没有大爱,没有大恨,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
于是,我想到一个人,半个世纪以前,他在《生命的路》中写道:“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这个人就是鲁迅,他追索的是大生命。他“为了肩起黑暗的闸门而拥有一颗黑暗的心”,他“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战士”。可以有千万个陶渊明、苏东坡,可以有数不清的林语堂、梁实秋;但是鲁迅,只有一个。
一种坚挺、鲜亮的人格精神在今天是极其稀罕的。
几天前,重读小说《北方的河》,我再一次被感动。瞧那个人,他坚定地站着!他有一种足以震慑群生的气度,他的硬朗的质地是对众多聪明人的嘲讽,他的沉默和铁一般的冷峻令机会主义者心惊。那个人,他是来自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坚硬的风,他有信仰,“信仰,你这纯钢百炼的处女!”
还有海子,质朴而清亮的海子。这位诗人没有活满1万天,但他永远保持了纯洁。他“站在太阳痛苦的光芒上”,复活了。
“诗意是人的栖居必备的基本能力。”海德格尔下了这样的断语。这诗意,动物不会有,它是我们人类的粮食。
夜深了,时钟依然嘀嗒嘀嗒地走着,我听到自己的心脏跳动的声音。我合上眼睛,看到了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灯光昏黄,“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弗朗茨·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了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我的心脏周围隐隐作痛”;马赛尔·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惟一的安慰;张承志做着“静夜功课”,午夜时分,他点燃一支烟,纪念夜与黎明相连的瞬间……
这群孤独的人,这群饱满的灵魂!
我们怀着美感想他们,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青春必须苦难重重。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我不希望在20多年的岁月里永远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有人背它只是为了别人可以不背它。
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精神的花朵在春天枯萎;哪怕我们四面楚歌,也别忘记保持自己尊贵骄傲的呼吸。(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结合全文,试分析“我不希望青春被某一种方式囚禁,它应该是绚烂的,完全开放的”的深刻含义。
作者列举鲁迅、海子、卡夫卡等人拥有精神感召的力量,其意图是什么?请给文中省略处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根据文意,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在最后走进坟墓之前,没有遗憾?
文章多次写到时钟“嘀嗒嘀嗒地走着”,其作用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