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 司马朗传》)
[注]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谢之谢:道歉 |
B.捐弃居产捐:捐献 |
C.此朗之所以于邑也邑:同“悒”,愁闷不安 |
D.不为衰世解业解:懈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监试者异之莫有从者 |
B.唇齿之喻久之,关东兵散 |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执以诣卓 |
D.为天下所仇为监营谒者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司马朗有远见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摘选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审矣,何足怪乎?”审:明白、清楚 |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失去 |
下列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B.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
C.殆为此也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D.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
②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守,即诬守纳己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博鸡者逆谓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则阖门善俟。吾行市毕,即归若父,无恙也。”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稍敛众以去。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书博鸡者事》高启)下列句子中加线词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贵,将按郡至袁(巡视) |
B.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谦让) |
C.否则阖门善俟(等候) |
D.台臣惭,追受其牒(状子)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博鸡者遨于市遮豪民于道 |
B.胁服,夺其官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 |
C.第为上者不能察若为民不自谨 |
D.是足以报使君未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博鸡者见义勇为、有勇有谋的一项是()
①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②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③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④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欲要篡以归⑤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⑥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2)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 |
对下列甸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
4.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选自《世说新语》)用“/”给划线的文字断句。
遗 已 聚 敛 得 数 斗 焦 饭 未 展 归 家 遂 带 以 从 军 战 于 沪 渎 败 军 人 溃 散 逃 走 山 泽 皆 多 饥 死 遗 独 以 焦 饭 得 活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②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对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年秋,送客盆浦口明年:第二年
B.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原来(是)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于是就拟制
D.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急速地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铮铮然有京都声 / 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B.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选自李白的《蜀道难》)
C.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选自林觉民的《与妻书》)
D.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选自归有光的《项脊轩》)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选自《诗经·卫风·氓》)
D.灭六国者,六国也。(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对这段文言理解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言文是对《琵琶行》这首诗歌的创作缘由作了简要的说明。 |
B.创作缘由不仅是因为送客时听到了美妙的琵琶声,而且更因为琵琶语触动了诗人情怀。 |
C.诗人被贬江洲一直都很郁闷,不遇之情耿耿于怀,因此遇到琵琶女,不免有点相见恨晚,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的感慨。 |
D.这段诗序和《孔雀东南飞》以及姜夔的《扬州慢》诗词前的序言一样,除了交代写作缘起外,还概括了诗词记写的主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