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上海自贸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
(1)2013 年 9 月 29 日正式挂牌成立的上海自贸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试验田”。下列是自贸区推出的若干制度创新措施,请概括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制度创新措施 |
经济生活道理 |
创新一 自贸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即除了清单上规定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划清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明确了政府需要管的事,而不是无限制伸手。 |
① |
创新二 自贸区选择金融、航运、商贸、文化和社会等服务领域扩大开放。 |
② |
创新三 自贸区坚持各类投资者一律平等,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
③ |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大的突破和亮点,从经济领域说,就是这次所讲的经济体制改革,强调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应197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到了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十六大以后,我们提出的是“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回在总结以往我国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透过多方征求建议和意见。非常明确地说: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党是如何探索市场机制的作用的?
材料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以下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部分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图表中的问题。
材料 |
政治生活依据 |
意义 |
某市建立人大代表工作站,定期集中接访群众,群众也可以不定期地向工作站联络员反映问题,向联络员收集整理反馈给代表。 |
① |
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反映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拓展民主监督的新途径,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
某市政协建立了“专题调研、提案办理、专题协商、民主监督”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一大批协商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实践成果。 |
② |
有利于促进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宪法为止,党章为本,保证党内法规体现宪法和法律的精神和要求。 |
③ |
④ |
材料四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4)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推进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已经大步迈进了关键的2015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拦路虎”,惟有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才能推动科学发展。为此,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进一步提出系列改革措施:取消一切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继续推进科教文化、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领域改革,努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坚持不懈依靠改革,推动科学发展的理论依据。并分析说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改革举措体现的政策取向。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深化改革成为今天中国社会的新常态。阅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项目 年份 |
GDP增长速度(%) |
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 |
2010年 |
10.3 |
53827 |
43.1 |
2012年 |
7.8 |
63005 |
51.8 |
2014年 |
7.4 |
72313 |
51.2 |
注: 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社会参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为此,国务院在2015年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政策: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
运用“生产、劳动与经营”的知识,结合材料为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作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部署。请阅读信息,参与问题研究。信息 科学立法、推进依法治国。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加快了立法的步伐,一批新制定或修改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其中,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新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新预算法的最大亮点是把“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写入立法宗旨,将政府从管理主体变为监督对象,强调让人民监督政府花钱。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对新预算法的最大亮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不仅影响从古至今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深刻影响国家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古就重视文化立国。比如,古代仁人志士崇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为人操守,“君子以自强不息”“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态度;践行“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省吾身”“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信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致中和”的经世方略,等等。这些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深远。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尊崇。
材料二:小马、小孙是援藏队伍中的一对博士夫妻,均毕业于北大。小孙是法学博士,做涉外律师时每小时有300美金收入。她说自己全是读的公费,国家培养她这么多年,当然应该为国家出些力。小马出生在云南偏僻的彝族山寨里,村民接济让他得以求学。他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由于英语底子较差,为考硕士、博士,曾屡遭挫折。在选择服务去向时,他们认为西藏比北京更需要人才和知识,在那里,他们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于是,他们怀着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貌的理想和为国效力、奉献社会的激情来到雪域高原,以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的需要融为一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国家治理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分析博士夫妻的先进事迹在价值选择和实现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正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互联网+”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最先被互联网改变的,是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服务环节,淘宝、微店、打车软件、P2P、O2O等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材料二: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大多依靠“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求上位、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忽略了技术和质量这个根本,而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实,“互联网+”与传统的“工匠精神”并不矛盾,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而且能够拉近用户和制造商的距离。从用户的需求、体验出发,继而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程度,产品的功能和质量都有可能跨出一大步。真正的融合不是彻底的取代或颠覆,而是在冲击和适应的过程中彼此影响、各取所需、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相互的促进和提升。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坚持“工匠精神”。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互联网+”与“工匠精神”能够实现融合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