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列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是()
①增加政府财政支出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③增加对企业信贷支持④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⑤增发国债
| A.①②③⑤ | B.①③④ | C.①③④⑤ | D.②④⑤ |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据此回答问题。下列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违背了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 |
| B.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 C.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 D.适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
针对上述材料,国家应该()
①加强企业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②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③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④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同步富裕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③ |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刘易斯拐点”之说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是()
| A.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工资收入差距 |
| B.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①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②能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有利于遏制贫富分化
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④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 |
某镇居民张某在闹市口租用李某的两间房子,投资5万元开办了一个小饭店,自己掌厨,妻子购货、理财,儿子女儿当服务员。每年缴纳费税后净收入6万多元。房主李某每月收取租金600元。张某一家人的收入和李某收取的房租分别属于()
| A.按劳分配所得和非按劳分配所得 |
|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
| C.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和福利性分配所得 |
| D.按劳分配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