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的资产阶级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从此,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深受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0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说:“国王是法律的创立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国王在世上可行使一种神圣的权力。”而在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詹姆士一世有什么主张?导致了英国历史上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的爆发?《权利法案》的颁布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材料二 美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国家,土著人、殖民者和贩卖来的黑奴构成这块新大陆的居民。长期融合后产生了新的民族,并宣告了国家的独立。以后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该部宪法为日后许多国家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2)材料中北美产生的新民族是什么?宣告国家独立的文献是哪个机构发表的?依据材料指出1787年宪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三 17—18世纪,法国出现了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猛烈抨击的宣传适动。恩格斯这样论述:“那些大人物,本身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思想运动?这一思想运动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请举出一位代表人物。
(4)英美法的资产阶级革命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领导的哪次政治运动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这场运动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造纸术经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纪到达西方,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在木活字的基础上,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请回答
(1)请说出我国历史上对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做出贡献的两位人物的姓名。
(2)根据材料二分析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简要指出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对欧洲资本主义产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二: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都江堰。两千多年的事实证明,都江堰真正体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意义。2000年,都江堰及其附近的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1)材料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谁在什么时期主持修筑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作用是什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把都江堰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4)都江堰的修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你知道谁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写出两个即可)
(2)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后来这一制度被秦朝的哪种制度所取代?
(4)阅读材料四,如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谁创立的?据此填写下列示意图
观察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鲜卑姓 |
汉姓 |
鲜卑姓 |
汉姓 |
拓跋 |
元 |
贺赖 |
贺 |
丘穆陵 |
穆 |
独孤 |
刘 |
步六孤 |
陆 |
贺楼 |
楼 |
材料二:魏主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它反映了哪一事件?
(2)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3)实施改革的统治者及继任者在死后大都采用“孝”为谥号,这与该事件的什么内容有关?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