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
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
B.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
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 |
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
18世纪,欧洲流行一句格言:只有他们中国人拥有双眼,欧洲人是独眼,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居民均是瞎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A.中国卫生水平较高 | B.世界各地彼此隔绝 |
C.中国闭关锁国,中国人盲目自大 | D.中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
某年,皇帝下诏曰:“朕以国家有契丹、汉人,故以南、北二院分治之。盖欲去贪枉,除烦扰也;若贵贱异法,则怨必生。夫小民犯事,必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恩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材料揭示了当时的统治者
A.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 |
B.纠正契丹贵族与普通平民同罪不同罚的弊端 |
C.实行一国两制,将契丹人和汉人分开治理 |
D.推进封建化改革,使契丹国称雄天下 |
唐朝出现大量以反映战火频繁的抗击少数民族贵族侵扰为主题的边塞诗歌。从“丈夫誓许国”(杜甫《前出塞》)和“归来报天子”(王维《从军行》)以及“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中异性王”(岑参《九曲词》)中,可以看出他们
A.将爱国与忠君相互混淆 | B.投笔从戎以期加爵封侯 |
C.仇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 D.既报国忠君又追逐功名 |
汉人有吃狗肉的习惯,但是《齐民要术》却没有提屠狗及烹任狗肉的技术,其原因可能是
A.北朝战乱频繁,北方犬类动物濒临灭绝,成为保护动物 |
B.北方游牧民族敬狗,受其影响,黄河流域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
C.东南之人食水产,所以《齐民要术》没有提屠狗及烹任狗肉的技术 |
D.《齐民要术》主要记载农牧业生产技术,不记载食品加工技术 |
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转移”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西方而移于东方 | B.自东方而移于西方 |
C.自南方而移于北方 | D.自北方而移于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