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
A.《联合国家宣言》 | B.《开罗宣言》 |
C.《雅尔塔协定》 | D.《波茨坦公告》 |
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到延安采访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还有另一个中国啊!”他们称延安是“思想工厂”。在这里产生的“思想”主要是指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 |
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 D.解决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等问题 |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
C.深刻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
甲午战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
A.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 B.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
C.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 | D.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太平天国运动 | D.甲午中日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