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
|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 |
|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
| C.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
| D.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
史料记载:“687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人名)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刘祎之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主要是因为它违反了()
| A.诏令须经起草和审议的程序 |
| B.诏令须由枢密院负责的规定 |
|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
秦朝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道”是()
| A.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
| B.与郡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
| C.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
| D.与乡同级的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
学术界对黄河在汉代以前是否改道有不同认识。甲学者根据《汉书》认为汉以前仅有一次改道;乙学者指出《史记》中不见改道记载,故《汉书》不足凭信;丙学者以河北平原地貌变化和先秦文献载有黄河下游两条河道为据,提出黄河在汉以前曾不止一次改道。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记》比《汉书》早出,乙学者立论可靠 |
| B.《汉书》后出,收录新材料,甲学者认识准确 |
| C.丙学者立足文献和地理考辨,所论相对合理 |
| D.三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与认识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