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后面小题。
①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②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③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④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⑤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中“高墙”指什么?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中,“竟”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作者为什么又一次写海边月夜的景色?
第①段中写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你觉得文中的“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三间朝南屋》,完成后面小题。(共15分)
三间朝南屋
月下听萧
①从我记事起,我就记得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有吃没吃,三间朝南屋”。在没屋的人看来,有三间楼房那是很幸福的了,可是母亲就是讨厌那房子的朝向,她有时会偏激地说,哪怕是一间朝南的也好啊,她恨不得有一天自己能将房子转个向。
②朝南屋冬暖夏凉,而朝西屋则冬冷夏热。夏天家里热得像蒸笼,晚上在外面乘凉到很晚,然后才能回家睡觉。而冬天,那木结构的房子又到处是缝隙,北风呼呼地刮,漫漫长夜,无忧的梦乡常常被寒冷切割。
③我们常常搬了凳子,坐到朝南的阿婆家去晒太阳,看着我家白皑皑的雪,听着阿婆家融化的雪水声,我们就会憧憬起房子——那朝南的三间大瓦房。由于父亲是独子,祖母也就絮叨着一定要我母亲生两个孙子才行,于是家里就成了一人赚钱,七人吃饭。在那个年代,能吃饱穿暖已经算是小康的幸福之家,更别想造房子了。
④后来分田到户,吃已经不成问题,手头也活了起来,母亲的心思也活了,那个造房子的念头又蠢蠢欲动。可是几个孩子的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总不能为了造房子让孩子辍学吧。那个孕育了好多年,刚刚抽出水灵灵小苗的造房梦,便硬生生地被现实又一次掐断了。不过,作为一个爱子如命的母亲,有什么能与孩子的前途比呢?像无数个平凡而无私的父母一样,他们压抑着自己的欲望,完成着孩子的一个个梦想。
⑤再往后,父亲与人合伙办了一个小厂,母亲在家干山上田间的活计,终于有了一些积蓄。看着村里一些人造起了房子,造三间朝南屋的念头又像三月的青草,眨眼间茂密成一片。父亲去村里申请了盖房的基地,又经过大队允许,砍伐了自家地里的树,终于把造房子的木料准备齐了,甚至连做吊顶的东西也都准备好了。可是地基打好了,却没了钱,由于厂里生意不好,大家散伙了。父亲没了工作,年纪又大;不要说造房子,就连生活也成了问题。
⑥辛辛苦苦搞成的三间朝南屋的地基,却成了晒场,这成了村里人的笑柄:“看来这三间地基又要荒了,想造房子,哪有那么容易啊,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这地基早晚成拉狗屎的荒地。”有的人还飘飘然地到我家来,说:“你反正也造不起,卖掉这个地基算了。”面对别人的嘲讽,父亲傻傻地在那儿犹豫,母亲却忽然笑着对来人说:“我明天就去上山砍茅草,盖三间茅草屋,省得你们惦记着我这三间朝南房的地基。”
⑦造三间屋,为什么总是这么难呢?为什么愿望总是一次次落空啊?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久,我们家有了转机。
⑧那时候,村里也给我家分了一块山地做自留山,母亲想起靠山吃山的古话,于是开始挖山种竹。经过精心侍弄,我们家成了地道的笋农。冬天卖冬笋,初春卖雷笋,接着卖毛笋,还可以卖毛竹。开始是自己挑到城里卖。后来一些小贩知道我家的笋特别好吃,能卖上好价格,就纷至沓来,争相抢购,有些还在头年就付点定金,说明年还要。竹笋生意让我们家开始富裕起来。
⑨没过两年,母亲就把一辈子都想盖三间朝南的屋子的愿望实现了。这三间朝南的二层小楼,房间宽敞明亮,墙面粉刷一新。家里置办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父亲还在院子里种上了各种花草树木。看着这个三间朝南的二层小楼,母亲真是越看越欢喜…….
⑩坐在宽阔的院子里乘凉,母亲常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么好的房子怎么就是我家呢?这么多年的愿望怎么一下就实现了呢?朝南的房子怎么就这么舒服呢?儿子都考进了大学,子女们也都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这古往今来的好时光咋就让我遇上了呢?
11一个三间朝南房子的实现,经常让母亲在睡梦中笑醒。
(有删改)阅读③~⑤段,将父母无法建成三间朝南屋的原因补充完整。
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②几个孩子的学费开支不小,造房压力大。
原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试从修辞方法和词语运用两个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内容及作用的理解。(不超过15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 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
B.“ 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
D.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
“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 分)
①“ 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 颤抖”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 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并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一条公益广告。(2+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____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 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文意,第②段划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词 语是()
A.认真 | B.欣然 | C.坦然 | D.乐意 |
第②段划线的三个句子,它们的句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本文的论证过程。(4)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埙①·追梦
丁立梅
①我没想到会遇见那些埙,它们躺在一块丝绒布上,像一颗颗守望的头颅。丝绒布摊在一家乐器店里,乐器店在古城凤凰的街上。
②这是一种浑身长满故事长满语言的乐器,不过拳头大小,最初是石头的,后有了陶土制作的。人类有多久,它就有多久。刀耕火种时代的渴望,原不过想裹腹——它是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
③可是,什么时候它发生演变了?它变成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呼唤。我拼尽力气,才能压抑住自己想叫的冲动,我抚摸着那些埙,我的手底下,远古的风,猎猎而来。旷野里,刀耕火种的梦想与爱情哪!
④后来,我在沱江边,看到一个吹埙的青年。沱江的夜,璀璨而华丽,他坐在岸边一块石上,一袭白衫。巨大的树影,笼罩着他,看不真切他的人。然声音却一点一点,从他手握之处传出来,洇湿了那个夜晚。我心里一个激灵,是埙!是的,是埙在说话。
⑤他吹的是一首《追梦》。我远远站着听,乐曲如小蛇爬行,莲花灯载着尘世的梦想,一盏一盏顺江飘远。夜满满的沉下去,星星在天幕上闪亮。远古洪荒年代,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有这样的星星,是谁坐在石头上,吹响石头?世界因此有了另一种声音——那些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呐喊,与呜咽,与祈求。祈求风调雨顺,祈求幸福安康。然大自然里,鲜花与陷阱同在,危险与死亡,是突袭的风暴。人,有时真的很渺小,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惟一能做的,就是承接。阳光也好,电闪雷鸣也好,幸与不幸运,都是这样的。
⑥心中的梦想,却不肯低头。于是,简单的石头,发出了欢唱。它适时地安慰了那些不安的灵魂,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才有了尘世的生生不息。
⑦再遇埙,是在一个夏夜。雷雨欲来,天空堆满沉沉的黑云。埙在我的音箱里响起,如划过夜空的闪电。又是一首《追梦》!忧戚得让人柔肠百结。风沙漠漠处,有鸟飞过天空,夕阳远远地斜了,可是,还是要等,要等的。等什么呢?等待星星重新布满天空,等待又一个黎明来临。那些守望的头颅一样的埙,每个小孔,原都是眺望的眼睛。
⑧我想起一个如埙一样的男人。纷闹的菜场门口,我去买菜,突然瞥见他——一个用脚指作画的人。他来自哪里我不知道,他双臂失去,两袖空空,却面含坚毅。他用脚画牡丹,花硕大,朵朵怒放。他用脚画丝竹,竹挺立,叶叶饱满。旁边围观的人散去又复来,人人脸上,满满的,都是敬畏的神情。这是生命对生命的敬畏。我伫足,凝望,再三回眸,我把他记在了心里面。
⑨而美丽的沱江畔,我偶遇的那个吹埙的青年,我亦不知道他的故事。但他坐在一方岩石上,吹埙的样子,我永远不会再忘掉。那样一个夜晚,到处灯火闪烁,树影飘摇,埙从远古的旷野吹过来,携着它满身满心难以言说的故事,千秋万代,就那样击中一个陌生人的灵魂。
【注】埙(xūn): 古代吹奏乐器,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像鸡蛋,有一至六个音孔。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取题“埙·追梦”的理由。
文中第⑦自然段划浪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请分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它适时地安慰了那些不安的灵魂,一代一代,延续下来,才有了尘世的生生不息。为什么说“它适时地安慰了那些不安的灵魂”?作者称第⑧自然段的男人为“埙一样的男人”。请你说一说那个男人和“埙”有哪些共同之处?
本文语言优美,请品味、赏析第⑦段划直线句子的妙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道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这样的死猪肉,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 游 行了。
②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大量的羊、猪和鸡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砷元素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多数使用的两种有机砷制剂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计,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摘自果壳网,有删改)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
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
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⑦段已经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那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