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关于“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主题阅读
【历史渊源】
烟花爆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初,人们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避邪,后来,燃放烟花爆竹渐渐成了一项娱乐活动。逢年过节,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放爆竹、燃焰火,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宋朝的"架子烟火"或"盆景烟花",已具相当规模。词人辛弃疾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句,便是对它生动而形象的描写。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也对当时除夕爆竹做了如下描述:“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河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雪,遍乎朝野,彻夜不停。”可以说,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烟花爆竹已不仅仅是一种风俗,更成了一种文化。
(百度百科)
【媒体报道】
在过去18年里,大年初一晚上,广州市民最大的集体活动就是去珠江边看焰火晚会;不过今年春节,为避免焰火燃放对广州城区大气环境的影响,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广州市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停办春节焰火晚会,取而代之的是由城市至高点广州塔这位“主厨”打造的“广味”音乐灯光秀。昨晚,15万广州市民在珠江北岸的珠江新城一带首尝了这份“视听大餐”,有市民现场评价是“严重漂亮”。
(新华网 2013年2月11日)
近年来,烟花爆竹引发的重大伤亡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8月16日,黑龙江省伊春市华利实业有限公司因员工操作不当,发生特别重大烟花爆竹爆炸事故,共造成34人死亡、3人失踪、15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818万元;2011年春节期间,重庆市从2月2日0:00至2月8日24:00,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55起,共造成18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9683万元。                                          (《工人日报》 2012年1月29日)
【官方数据】
北京市政府烟花办统计数据

年份
烟花爆竹零售网点
截至除夕当天销售烟花爆竹  
2014年
1173家
12.6余万箱
2013年
1337家
26余万箱
2012年
1429家
41余万箱

 
上海市闵行区2014年空气质量日报

日期
PM10
指数
CO
指数
PM2.5
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
首要
污染物
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空气质量
指数类别
2月1日
55
17
87
87
PM2.5
二级

1月31日
77
25
168
168
PM2.5
四级
中度污染
1月30日(除夕)
114
37
229
229
PM2.5
五级
重度污染
1月29日
58
16
85
85
PM2.5
二级

 
【众说纷纭】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内心讲,我是不希望它消失的。如果真的禁放了,年味儿越来越淡的春节就更加没有年味儿了。                  ——施立学
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这三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都与PM2.5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京去年除夕PM2.5峰值达到了800至900,今年好一些。以今年的空气情况来看,过年期间禁放烟花爆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建议政府可以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刘玄重
一些旧的习俗的消逝并不是说明它就不好,只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使一些在过去好的传统不适合现在沿用。比如窑洞,冬暖夏凉,但是我们现在当然没有必要再特意去保留住窑洞的习俗。
——刘魁立
超市里购买速冻水饺代替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可能导致春节精神的变异。包水饺不在于它的结果,而更注重过程——人们在一年的忙碌后难得有空闲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增进亲情、友情。
——网友沧海一粟
(材料选自互联网,有删改)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选文原意的一项是(    )

A.一些旧的习俗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已经不适合现在沿用,比如住窑洞、包饺子。
B.上海市闵行区2014年春节期间空气污染严重。
C.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避邪,辛弃疾、潘荣陛的诗文对此都有过描述。
D.燃放烟花爆竹会增加民众患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的风险。

简要概括北京市政府烟花办统计数据揭示的现象,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俗有了新的变化。请从民俗变迁角度,谈谈你对广州用音乐灯光秀替代春节焰火晚会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雅舍  
梁实秋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被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盘绕山间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来客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得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专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桌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比鼠了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我仍安之。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超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搏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非家,我亦分辨不清。  
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  
(有删节)  
作者为什么把这个房屋简陋,环境恶劣的所在称为“雅舍”?  
  
  
文中划线的一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说“‘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后又说“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诙谐幽默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请找出两处加以赏析。  
  
  

阅读下文,回答1~4

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⑪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⑫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⑬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⑭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

第①自然段在此文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2.

经历暴风雨,拢住走散的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他为什么哭?

3.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一句中"长大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

文中第②和第⑬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动物的葬礼张哲  
①在动物中,很多种类都会对死亡的同类表现出一种“恻隐之心”或“悼念之情”,并且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   
②生活在我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的“葬礼”极为隆重。当一头象不幸遇难或染疾死亡后,象群便会结队而行,在首领的带领下将死者运送到山林深处。雄兽们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挖掘墓穴,将死者放入后,大家一起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者投去,很快将其掩埋。然后,首领带着大家一起用脚踩土,将墓穴踩得严严实实。最后,首领发出一声号叫,大家便绕着“墓穴”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③栖息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一种野山羊见到同类的尸骸便会伤心不已,它们愤怒地用头、角猛撞树干,使之发出阵阵轰响,颇似人类“鸣枪致哀”的场面。生活在炎热非洲的一种獾,常常采取“水葬”的方式处理死者。一旦有同伴死去,群体就立即聚拢过来,小心翼翼地将同伴的尸体拖入江中,伴随着滚滚的江水,仰头呜咽不已,表示哀悼。  
④猕猴的情感更为深沉。老者断气以后,后代们就会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掩埋。它们把死者的尾巴留在外边,然后静悄悄地观察动静。如果吹来一阵风,把死猴的尾巴吹动,就兴奋地把死者再挖出来,百般抚摸,以为能够复活。只有见到死者毫无反应之后,才绝望地重新将其掩埋。  
⑤在鸟类中,鹤类是极富情感的种类。生活在北美洲沼泽地带的美洲鹤,如果发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其尸体上空盘旋徘徊。然后,由首领带着群体飞落地面,默默地绕着尸体转圈,悲伤地“瞻仰”死者的遗容。生活在亚洲北部的灰鹤则停立在尸体前面,发出凄楚的叫声,眼中似乎泪光闪闪,垂首泣涕,似乎在召开庄严肃穆的“追悼会”。  
⑥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世界最为文明的一种。它们用嘴叼来绿叶、浆果和五颜六色的花瓣,撒在同类的尸体上,以示悼念。同样栖息在南美洲的一种秃鹫,则选择了“崖葬”的方式。当同伴死后,大家就将尸体撕成碎片,然后用利爪将这些碎片送到高山崖洞之中。放好之后,在崖洞的上空不停地盘旋,以默念死者“归天”的亡灵。  
⑦乌鸦的“葬礼”是大家在山坡上排成弧形,死者躺在中间。群体中的首领站在一旁发出“啊,啊”的叫声,好像在致“悼词”。然后有两只乌鸦飞过去,把死者衔起来送到附近的池塘里,最后大家由首领带队,集体飞向池塘的上空,一边盘旋,一边哀鸣,数圈之后,才向“遗体”告别,各自散去  
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说明了动物葬礼的什么特点  
  
  
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内容,具体谈谈动物的葬礼给你什么启示。  
  
  
为什么上文划线句中的“也许”和“最”两个词不能够去掉?请结合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作简要分析。  
  
  

真“重理”就不该“轻文”
张志公
①一提到各行的“家”, 比如文学家、数学家、电子学家等,你会以为,他们大概是各专一行,别的什么都不管的。不对,不是这样。任何一个称得上“家”的人,他不但专精于一样,而且一定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没有一个不懂物理的化学家;没有一个不懂物理、化学的医学家;没有一个对科学一窍不通的文学家。你看过电影《李时珍》、话剧《伽利略传》吗?如果编剧、导演、演员对科学一窍不通,这些电影、话剧能够编得好、演得好吗?
②普通教育阶段,属于基础知识的功课一般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语文、外语、历史,这些是文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这些是理科;地理课里边有所谓人文地理的内容属于文科性质,自然地理的内容属于理科性质,所以这门课可以说是文、理兼而有之。此外,还有政治、体育、音乐、图画课,也都是基础课程。所有这些功课,统统是打基础的,都不是专门性的。做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公民,应当具备这些基础知识;不论日后进一步学什么、研究什么、干什么工作,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且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往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方面的才能也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某一两门功课学得特别好,其余学得一般,这种情形是不少见的。有的人对数、理、化有兴趣,有的人对文学、历史有兴趣,这也是许可的,应该鼓励的。如果有人在某方面显示出较高的才能,我们还应当珍视它,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基础打好了,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基础课程有一门共同的基础课,那就是语文课。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不论是社会科学的文、史、哲、政、经、法,还是自然科学的数、理、化、生,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语文不学好,不善于说,不善于读,不善于写,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影响,效率都不会很高。人们都知道,学不好数学会影响学物理;那就更应当知道,学不好语文还会影响到学数、理、化。因为数、理、化的叙述、论证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通过精练、严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不掌握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你怎么能很好理解这些东西呢?比如“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两数的平方和”和“两数和的平方”,意义完全不同,解题时往往一字之差,就可能谬以千里。语文课是基础课的基础,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其他课程。等到以后参加了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部门的科学技术业务,总需要经常看些技术资料,如果阅读能力不高,那对工作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当技术员写不好实验报告,当医生写不好病历,有了发明创造,写不好科学论文,有了经验,写不好总结,那对工作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④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有一股“重理轻文”的风气,就是重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不重视学习历史、地理,尤其不重视学习语文。其实,照这样的“重”法,这个“理”就恰恰学不好。忽视了文必将影响他学理,影响他日后干理科的工作。真正重理的人,决不应轻文;同样,真正重文的人,也决不应轻理。由于志趣不同,在某方面一般地认真学习,而在另一方面特别多下工夫学习,这种情形是自然的现象。但是,“重”一样,“轻”一样,却是不正常的思想和心理的反映。普通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样样都不过是学点起码的知识、技能,这些起码的知识、技能对学生心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轻”了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主观上觉得该“重”的那一样,从长远来看,这后果是很坏的。
⑤爱吃蔬菜的可以多吃点蔬菜,爱吃肉的可以多吃点肉,但是只吃一样,别的不吃,那可不行。食谱广一些好,不能“偏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学习也是一样。
作者论述的观点是:
简略说说选文第⑤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选文第①段连用三个“没有一个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选文第③段从两方面强调了语文学科重要的基础性。这两方面分别是:

作者说“语文是学习任何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请你运用相关的语法知识说说“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有何不同。
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受到的启迪。

三分春色一分愁
丁颖(台湾)
冬,像一双倦游的翅膀,悄悄地在暮色里归去。迎面姗姗而来的——春,似一位多情美丽的小姑娘,浑身带着一种困人的诱惑;妩媚的挑逗,多么使人陶醉啊!
她若久别重逢的故人,给浪迹他乡的游子捎来无限温情,枯萎的生命又涂上一抹绿色的希望。我爱冬天,更爱春天;我爱冬天的雪,益爱春天的太阳。因为,人的心没有雪那样纯洁,春阳那样温柔。亚热带的冬,虽不像北国那样冰天雪地,但,却有北国深秋的情调,惹人遐思与怀想!而春天,倒有着浓郁的故乡的气息呢?
“春色恼人眠不得”,燕语呢喃,落花飞絮,徘徊庭前篱下,缕缕莫名的惆怅和空虚萦绕胸臆。心之深处像是失去了什么,而究竟失去了什么呢?我亦茫然!
傍晚,怀着书本,懒洋洋地躺在绿茵的草坪上,凝视着蔚蓝的苍空,几片淡淡的白云,如仙女撒下的花瓣,轻轻地飘过山峦,飘过海面,飘向遥远......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吹吧!吹红了杜鹃,吹绿了柳丝,吹得柳叶儿絮絮细语:仿佛在切切诉说一个奇异的神话,在低吟一支爱与悲的曲子;吹吧,吹醒还在沉睡的人们哪!
冥色四合,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信口吹着无韵的短笛。我的书滑落在地上,看见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想:我也该归去了吧?然而关山重隔,云水茫茫,我将归焉何处?
这时,一对情侣踏着夕阳余辉,徜徉于小溪畔,携手并肩,轻盈的笑声是那样甜蜜。啊!鸟语花香,处处给人以强烈的诱惑!春天,这幅旖旎的图画,有哪位大画家能描绘出万一呢?
春天太可爱了,可是只有那么一刹那!有人说:不要让你青春的生命就此枯萎了,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美丽动人的故事,我只能在书本里去寻觅呢!
于是,我又从地上拾起我的书本,低吟道:“三分春色一分愁......”“纵然宝岛风光多,还有思乡一片心。”唉!我思家的一片心啊!有谁知道呢?
这篇散文把春色和心绪融为一体,请结合全文理解文章标题“三分春色一分愁”中“愁”的具体含义。

文章极力铺陈春的诱惑,春的温情,春的云霞,春的晚风,其作用在于:

“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一句中加点的词用得好是因为:


简略说说作者写“倦鸟投林,归家的牧童”的意图。


“学贵有疑”,请你从本文的内容或表达方面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