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O,A,B,C,D,E,F共7个计数点(图中每相邻两个记数点间还有四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未画出),如实图表所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50 Hz的低压交流电源.他将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记数点O对齐,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取数据记录在表中.
线段 |
OA |
OB |
OC |
OD |
OE |
OF |
数据/cm |
0.54 |
1.53 |
2.92 |
4.76 |
|
9.40 |
(1)根据刻度尺读出E点的数值为 m。
(2)由以上数据可计算出打点计时器在打A、B、C、D、E各点时物体的速度,图中与E点对应的速度为________m/s.
(3)某同学处理数据时,并未作出v-t图像,而是作图,s表示A、B、C、D、E、F各点到o点的距离,t表示对应的时间。由图可知,纵轴的截距表示 ,斜率表示 。
某同学设计了以下的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竖直放置的光滑的塑料米尺上套一个磁性滑块m,滑块可沿米尺自由下落.在米尺上还安装了一个连接了内阻很大数字电压表的多匝线框A,线框平面在水平面内,滑块可穿过线框,如图所示.把滑块从米尺的0刻度线处释放,记下线框所在的刻度h和滑块穿过线框时的电压U,改变h,调整线框的位置,多做几次实验,记录各次的h,U.
(l)如果采用图象法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论证,用图线______(选填“U-h”或“-h”更容易得出结论.
(2)影响本实验精确程度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至少列举一点).
某实验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1)为平衡小车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应该采用下面所述方法中的________(填入选项前的字母代号)。
A.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
B.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小车在橡皮条作用下开始运动 |
C.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给小车一初速度,让拖着纸带的小车匀速下滑 |
D.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让拖着纸带的小车自由下滑 |
(2)图乙是该实验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连接的电源的频率为50Hz,则橡皮筋恢复原长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某同学用自己发明的新式游标卡尺测量小钢球的直径,新式卡尺将主尺上39mm在游标尺上均分成20等份。如图所示,则小钢球的直径为d=_____________cm。
(2)该同学又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电阻丝的直径,示数如图,则该金属丝的直径为 mm。
某活动小组利用图甲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钢球自由下落过程中,先、后通过光电门A、B,计时装置测出钢球通过光电门A、B的时间分别为。用钢球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率表示钢球心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测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为h,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钢球的直径,读数如图乙所示,钢球直径为D=_____cm。
②要验证机械能守恒,只要比较_____。
A.是否相等 B.
是否相等
C.是否相等 D.
是否相等
③钢球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_____(选填“>”或“<”)钢球球心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实验小组用如下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中小车质量为M,钩码质量为m,用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力.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
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C.本实验中M应远大于m
D.在用图像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用a-1/M图像
(2)实验小组测出若干组F-a数据,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作为如图乙所示的a-F图线,发现图像既不过原点,又不是直线,最主要的原因是
A.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片太薄,且小车质量较大
B.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片太薄,以及钩码的质量较大
C.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片太厚,且钩码质量较大
D.平衡摩擦力时,所垫木片太厚,且小车的质量较大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图丙为某次试验中打出的纸袋,打电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则加速度a=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