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通大学离休教授丁弘于1月17日去世,终年87岁。尽管丁老有遗嘱,不开追悼会,不通知亲朋,但惊悉噩耗的人们仍然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可敬的长者。人们哀叹:一盏思想明灯熄灭了!
丁弘教授确是生命不息,思想不止。他一生都在思想着。
1927年9月22日出生的丁弘在青少年时思想着救国救民。当丁弘上了中学知世事时,正是日本侵华的非常时期,他步行苏、鲁、皖、豫数省,等于横穿中国,从革命书籍中学习,向革命先行者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综合思考,终于想明白了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有跟随共产党走革命的道路。
在地下党的安排与帮助下,丁弘由上海偷渡长江,潜入苏北解放区,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参与创办《江海报》(《南通日报》前身)。这时他看到解放区明朗的天,春风得意,心情舒畅,思想活跃。
风云突变,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丁弘的党籍被搁置。丁弘思想着“这是为什么”,但百思不得其解。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丁弘不敢思想、也不会思想、更不容他思想了,直到“文革”爆发这漫长的时间,丁弘努力做“驯服工具”,成为《南通日报》这部机器上一颗螺丝钉,领导定什么调,他就吹什么号,上级指什么路,他就跨什么步。他不能思想,不必思想。丁弘兢兢业业工作,辛辛苦苦写作,写的许多社评、言论,都不署丁弘的名,因那不是丁弘的思想。
待到“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丁弘得到彻底平反,担任南通中学落实政策组长。丁弘回复到初参加工作时思想的原点。此后30多年丁弘才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
丁弘将思想成果外化为文字,发表于各地报刊与网络,每到一阶段编成小册子,由《甲申记事》而《乙酉随笔》,再《交流文稿》,基本上一季度一册。所写内容涉及党史探究、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四自”传媒模式,影响所至,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出了这类交流文稿。待到文稿积累到一定规模,又自费出版书籍。
丁弘近30年得文500余万字,可见其思想之勤、伏案之劳。丁弘著作宏富,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推《在历史的天平上》,理论方面代表作为《假如马克思还活着》,党史研究代表作为《闲话党史》,陈独秀研究代表作为《探访陈独秀》及其“续集”,个人历史回忆录有《流年回眸》《晚晴之旅》《我的三十年》,游记系列代表作为《让历史诉说——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
综观丁弘研究的重大贡献,理论方面在于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从青年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到后来的种种著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建构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不仅要有科学发展观,还要有科学历史观。在党史研究方面,澄清了一些事实,为陈独秀正名,都产生很大影响。
丁弘的思想核心是个“真”字:对历史与现实都要弄清真相,对瞒和骗深恶痛绝;对理论探求真理,不信歪理邪说;待人接物讲求真诚,鄙薄虚情假意;说话作文一定要真话,痛恨空话假话。丁弘的思想,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不是蚂蚁缘槐夸大国的梦想,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际生活为依据,以科学规律为逻辑的科学思维。
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举重若轻、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有的读者收到《交流文稿》随即复制几十份与同好共享。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印数。
这30年间丁弘因结肠癌动了两次手术,眼患白内障,换了两次晶体,由手写进而为电脑操作,写了几百万字,其艰难、辛劳可以想见。最感人的是去年秋后,丁老癌细胞扩散至胰腺与大脑,体质大衰。他自觉精力不济了,不得不宣布《交流文稿》休刊。入冬之后精力更为不济,已无力支撑,但仍硬扛着口述,由女儿丁琳输入电脑。
直到丁老临终前数日,他仍在思想着,印出了他最后两份文稿,一为“交流文稿”版式的文本,一为《中国地主经济问题》。
丁老一直勉力支撑着病体,一直等到听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才瞑目。丁老对党始终忠诚,对社会前途充满信心。丁老生前该做的事圆满完成了,吩咐身后的事也圆满了,丁老在天国当一如往昔开怀大笑了!
(摘自2014年4月上《杂文月刊》)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依次记叙了丁弘青少年时期、文革结束后、临终前的思想历程以及成果,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
B.文革结束后的丁弘才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思想者,思想成果涉及党史探究、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 |
C.在丁弘宏富的著作中,《在历史的天平上》一书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 |
D.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四自”传媒模式,影响所至,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用此模式出著作。 |
E. 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举重若轻、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数量。丁弘被尊为“思想明灯”,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丁弘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丁弘的思想核心是“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难忘的一躬》文章最后一段中: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我一直把孙老师那几个抱歉的鞠躬作为衡量自己对待学生和做人做事的准则,并成为我人生中一笔最宝责的财富……
节选自《难忘的一躬》
“那个下午,孙老师的鞠躬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将句子中的“印”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节选自(《访兰》)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象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每当那个时刻,她都能化入剧情之中,而不“走神”于自身命运的吟唱么? 给整台演出所献的花篮,虽然也含有她的一份,但那整把的鲜花,是只献给主角的。我心中有个冲动,演出结束后,单给她,这资深的舞娘,献上一大束丰满的百合花。我把望远镜递给旁座的朋友,请他注意那位宛转于舞台暗区的资深舞娘,[甲]他先是莫名惊诧:“看她作甚?”及至看清了,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什么劲儿么!”我接过他递回的望远镜,觉得透心地凉,不是朋友错了,不能怪他刻薄,甚至于,他那真实的直觉与非功利的直率,恰恰道破了人生、人性、人际的某些底蕴。可是我想哭,不独为那资深舞娘,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节选自(《百合献谁》)
第三段末“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句蕴含了作者什么的愿望?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大河遗梦
李存葆
①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我故地重游,为的是重温大河的神秘。但大河的“河府”里仍空空如也,一览无余。神秘与威严同在,神秘与大美共存。神秘是诱发人类不断追求的因子,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也是我们这些困在水泥方块中的现代人那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黄河,断流的黄河,你失却了神秘便失却了威严,失却了大美,从而也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
②黄河,面对断流的你,我深信,在你干涸的河床下面,仍有我们民族不竭的心泉。你那滞重的赭黄色的波涛,曾拉弯了多少纤夫的脊背,曾洗白了多少舵工的须发,曾嘶哑了多少舟子的喉头……黄河,你分娩一切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因了你的存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潮流与你不息的波涛一起翻卷,流过商周秦汉,流过唐宋明清,直灌注入今人的心田。你使圣者垂思,你使圣者彻悟。
③黄河,老子从你怀抱里走出,这位睿智无比的老翁,仅用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便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出了多少“道法自然”的真谛……黄河,庄子从你臂弯里脱出,这位枕石梦蝶的先哲,用外星人一样的耳朵,去闻听我们这颗星球上的天籁地音,用心灵去感受神秘的自然,那灿若云锦的辞章,那汪洋恣肆的著述,令今人读来扑朔迷离……黄河,孔子从你的波涛中荡来,这位生前四处碰壁的老头儿,当今已被世界推为十大哲人之首,一部《论语》,曾被多少代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圭臬……黄河,孟子从你黄土上站起,这位首先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大儒,把儒家学说推上极致,使孔孟之道,历两千年誉毁而不衰……
④黄河,我知道,只有你那气贯长虹的肺活量,才能让冼星海谱出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滂然沛然的乐意……
⑤黄河,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需要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黄河,当我们的物质大厦遍地耸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峨齐高。黄河,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飘散着物化的浮嚣之气的世界,我不希望因了你的断流,而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消弥,让哲人停止思索;也不希望因了你的干涸,而使诗人关闭了那能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门……
⑥黄河,我还知道,是你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你横向流淌北方的大野,你纵向雕刻了中国的性格。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你既能使“挑灯看剑”的赳赳武夫,高歌“梦回吹角连营”;也能使低吟“绿肥红瘦”的纤纤弱女,赋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黄河,你用黄水养育出青海高原那会唱花儿的娇娃,你用黄风抽打出内蒙草原那剽悍的骑手,你用黄浪冲刷出陕北那满脸都是鱼纹皱的坚韧农夫,你用惊涛铸成山东大汉那青铜色的胸膛,你狮子般的气概,赋予我军营士兵那钢铁般的神经;你一泻千里的奔放,注入我油田铁人那地火般喷突的豪情……
⑦哦,黄河,我历史的河,我文化的河,我心灵的河!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作者为什么说黄河断流“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
作者认为黄河塑造的“民族风骨”与雕刻的“中国性格”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断流”开篇,随即转入对已经失落的“民族不竭心泉”的追寻,结尾又反复诘问“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失落之情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
B.“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以慷慨悲歌、为民族大义不惜舍弃生命的燕客、远走异域的汉姬,形象地表现了黄河所塑造的“民族风骨”,有强烈的赞颂和自豪之情。 |
C.全文以第一称为叙述主体,以第二人称呼告的形式展示抒情,叙述、论证、抒怀相融,拟人、排比、比喻交织,铺张扬厉,舒展自如,文字华美,情辞并茂,感人深切。 |
D.最后一段的“断流”含义深刻,既指黄河本身的干涸、断流,也暗喻处于历史大转型时期的中华民族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开放搞活的同时,万万不可失落民族精神。 |
E、“你分娩一世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是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又曾频发水患而毁掉在这里发展起来的灿烂文明,因此作者对黄河有着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情。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陈景润哭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陈景润轻易不掉眼泪。
少年时,他内向而倔强,身体弱小,每逢在学校中受人欺侮,甚至,被打得鼻青脸肿,他从不掉泪,更不卑膝地向人讨饶。
青年就读厦大,生活拮据,患了肺结核,面对繁重的功课,他自尊自强,坚韧地挺了过来。
饱经忧患的岁月里,他被错误地拔了“白旗”,无端地下放到外地去洗瓶子,受尽冷眼,他没有掉泪;“文革”中惨遭迫害、侮辱、批斗,甚至被逼跳楼,他也没掉泪。
人,贵在有一点精神,陈景润的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不甘屈服铁骨铮铮的气质。他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
有了盛名的陈景润,却在一个特殊的场合哭了,而且哭得那么伤心。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陈景润就横下一条心,要尽全力拼搏,争取为这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跨世纪之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转眼十年过去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无声地消融在杳无踪迹的跋涉之中。路,在何方?“梯子”在哪里?回首往昔,莫名的惆怅和感伤,情不自禁地浮上心头。
播种,耕耘,收获,遵循劳作的常规法则,能够在付出艰辛之后,得到应有的成果,自然是一种幸运和安慰。这场攻克(1+1)的世纪之战,其深刻和悲壮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一般劳作的常规法则,并不以艰难竭蹶的付出,作为衡量收获的标准。科学的严酷在这里表现得如此的冷峻无情,百分之百的付出,而收获往往是苍白无奈的零。
能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么?陈景润曾无数次期盼过,从冬盼到春,从黑夜盼到天明,当失望如日复一日的平庸,几乎把心灵磨出老茧的时候,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为蹉跎岁月而感到深深的忧伤。
陈景润十分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他不是那种急流勇退的人,他在取得辉煌之后,不像那些在体坛上荣获世界冠军奖牌的选手,有资格从容而体面地举行告别体坛的盛宴,然后去开拓另一片崭新的天地。他给自己定的人生座标,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这才是真正的“世界冠军”,为此,他自觉地破釜沉舟,断了退路。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天,他就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傻”劲,与生俱来,不可移易。
1984年的夏天,一位德国的数学家访问中国,他慕名找到陈景润。皆是行家里手,他们谈得很投机。陈景润的英语水平不错,不必借助翻译,双方可以坦然相谈,他们一起讨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说着说着,陈景润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来访的外国朋友并不感到突然和意外,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仿佛,在细细体味这位东方数学奇人的心境;仿佛,在默默分担这位数学同行的焦急和忧虑。陈景润的助手李小凝也端坐一旁,他没有劝解,也不知道怎样劝解这位老师辈的数学巨匠。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陈景润流眼泪,听到陈景润那令人心碎的哭声。是痛感自己经过十年苦斗,毫无进展而悲伤,还是有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厚望,而心存愧疚呢?事后,人们没有去问陈景润,也觉得没有必要去探问这一事情。
人们只是发现,陈景润仍是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进数学所那被称为“二层半”的资料室,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一个位子,即使他没有来,人们也很少去坐它。
长期苦战,他已经在疲惫之余,感到身体的不适。一到冬天,特别怕冷,从脊梁骨中感到透心的冰凉,视力也开始下降,只有那颗不泯的心,还是炽热的。
人们万万没有预料到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终于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令人惊叹的是,得了绝症之后的陈景润,却极少流眼泪,也没有听到他痛哭过。男儿的眼泪是金,偶尔夺眶而出,才让人惊心动魄。
“发事牵情不自由,偶然惆怅即难收。”泪洒战地,一倾真情。科学攻关的征途,悲壮而苍凉。文中写道,陈景润“却在一个特殊的场合哭了,而且哭得那么伤心”。请问陈景润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
文章只有一段文字写到“陈景润哭了”的情节,从全文看,这样写是否文不对题?为什么?
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陈景润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文中具体信息,分条表述。
文中记述的陈景润的生活细节哪一处打动了你?联系当今的现实,对比陈景润的精神,作一简短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