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执教予北京大学的另类国学名师黄侃在《时报》撰文说: “余与蔡孑民(即蔡元培)志不同,道不合,然蔡去余亦决不愿留,因环顾中国,除蔡孑民外,亦无能用余之人:”这是因为蔡
孑民主张( )
A.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 | B.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
C.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 D.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当时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次“转型”不包括
A.封邦建国→中央集权 | B.王国→帝国 |
C.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 D.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
战国时期,政治格局变化无常,其主要原因是
A.周王势力衰微 | B.兼并战争频繁 | C.人民起义的冲击 | D.外族的侵扰掠夺 |
商朝历史较之夏朝之所以成为信史的最主要依据是
A.文献记载 | B.青铜礼器 |
C.甲骨卜辞 | D.神话传说 |
下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文明受到巨大挑战 | 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提供时机 |
C.民族主义引起人们的重新审视 | D.维护了欧洲传统国际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