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 “德义楼” 、“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
| 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
| 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
| 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 |
中古晚期,西印度洋地区出现了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航海手册,在这同一种文字之下,他们记述了在海上定位与寻路的技能,其中交织着伊斯兰二十八星宿、波斯太阳历法、印度纬度测量等内容。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人( )
| A. |
将天文知识融入导航技术 |
B. |
试图消解地方文化差异 |
| C. |
向东方寻找跨洋航行路线 |
D. |
欠缺自主航海活动经验 |
公元前338年,雅典军队于喀罗尼亚被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击败。面对惨重损失,雅典公民大会颁布法令,授予外邦人公民权并解放奴隶。数日后,雅典人获悉腓力二世将以宽大条件议和,旋即废除上述法令。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 A. |
公民群体极力维护自身特权 |
B. |
公民兵不再响应城邦征召 |
| C. |
外部压力暴露民主决策弊端 |
D. |
奴隶制未能满足社会需求 |
1952年5月,日本国会议员宫腰喜助等应邀到访北京。返日后,他们把周恩来总理赠送的电影《白毛女》在各地巡回放映,受到热烈欢迎。之后,日本艺术家松山树子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在日本演出。这反映出当时( )
| A. |
中日友好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愿望 |
B. |
中国民间外交取得积极成果 |
| C. |
议员访华推动中日政府关系破冰 |
D. |
“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交流 |
下图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21年10月10日在《申报》上登载的一则广告,其核心要义是( )

| A. |
渲染无钱的焦虑感 |
B. |
纪念民国的“双十节” |
| C. |
宣传储蓄积少成多 |
D. |
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 |
1905年四川总督锡良开始创办中等学堂,这些学堂大都由原来的书院改名设立,包括各种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前者以农业、工业学堂为主,后者分优级和初级师范科。“城乡学堂林立,不能尽载”。这表明当时四川( )
| A. |
私人办学风气受到遏制 |
B. |
学堂主导新式教育推进 |
| C. |
传统教育方式根本动摇 |
D. |
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