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这体现了(   )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联系的多样性 条件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9年7月16日,世界运动会在台湾高雄正式开幕。世界运动会除了每个场馆需要详实准确的气象信息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也在要求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确。这说明了

A.只要人类需要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这首《散步》诗蕴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评价也就不同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实践没有止境,这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物质性 C.社会性 D.能动性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分三个阶段进行:2005—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2011—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和管理体系;2021—2050年实现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循环型社会。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的提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这表明

A.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蓬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要爱护环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