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是某化合物的结构简图,图乙是物质出入细胞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0分,每空1分。)
(1)图甲中化合物的具体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R基的代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该化合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叫做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
(3)组成这类化合物的基本单位的结构通式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A代表 分子,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____________。
(5)可能代表氧气转运过程的是图乙中编号 ;碘进入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乙中编号 。
下表列出了细胞结构甲~戊在不同生物材料中的的分布情况。已知甲、乙、丙均由双层膜构成,其中甲的膜上具有小孔,而乙、丙的膜上没有小孔。
细胞结构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枯草杆菌(细菌) |
无 |
无 |
无 |
无 |
有 |
菠菜叶肉细胞 |
有 |
有 |
有 |
无 |
有 |
兔肝细胞 |
有 |
有 |
无 |
有 |
有 |
(1)结构乙、丙、戊(均为细胞器)的名称是乙、丙、戊。
(2)从上述生物材料中进一步提取了A、B、C、D、E五种物质(或结构),进行了相关鉴定实验。鉴定试剂与结果如下(“+”表示有显色反应;“一”表示无显色反应):
物质(或结构) |
A |
B |
C |
D |
E |
|
来源 |
枯草杆菌 |
菠菜叶肉 |
兔血 |
兔肝 |
兔表皮 |
|
染 色 反 应 |
甲基绿溶液 |
— |
— |
— |
— |
+ |
斐林试剂 |
— |
— |
— |
— |
— |
|
苏丹III溶液 |
— |
— |
— |
+ |
— |
|
双缩脲试剂 |
+ |
— |
+ |
— |
+ |
|
碘液 |
— |
— |
— |
— |
— |
已知:①将适量的A溶液加入盛有B的试管中,在适宜条件下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②C为红色,且检测发现C中含有Fe元素。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推断出A~E的名称:
A:;B:;C:;D:;E:。
蜂毒素是工蜂毒腺分泌的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体外研究发现,蜂毒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请回答:
(1)在工蜂毒腺细胞的核糖体上,蜂毒素是以为模板合成的。
(2)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癌细胞能够,在此过程中细胞内的DNA含量将持续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下图-1表示癌细胞在一定浓度的蜂毒素培养液中培养一定时间后,DNA含量不同的细胞数。据此推测,蜂毒素能将癌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的期。
(3)研究表明,阻断癌细胞增殖周期可引起细胞凋亡。科研人员为研究蜂毒素对人胃癌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并回答问题。
方法步骤:
a.取4只相同的培养瓶,编号,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并接种等量离体胃癌细胞。
b.1号培养瓶为空白对照,向2-4号培养瓶中分别加入 2、4、8 μg/mL蜂毒素溶液。
c.培养48h后,检测并统计,结果如上图-2所示。
d.重复a、b步骤,检测凋亡基因(Bax、Bel-2)的表达,结果如上图-3所示。
分析讨论:
a.图-2表明一定浓度的蜂毒素能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并随浓度增大诱导效应。
b.图-2、图-3表明:从基因水平上看,蜂毒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与
有关。当Bel-2蛋白/Bax蛋白的比值出现趋势时,将会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 __,两者在物质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 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最终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置是__________(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________,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___ ________________,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态。
③将两个装片中的细胞分别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观察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____ ____。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下表是植物Ⅰ和植物Ⅱ在一天中气孔导度的变化。请分析回答:
时刻 |
0:00 |
3:00 |
6:00 |
9:00 |
12:00 |
15:00 |
18:00 |
21:00 |
24:00 |
植物Ⅰ气孔导度 |
38 |
35 |
30 |
7 |
2 |
8 |
15 |
25 |
38 |
植物Ⅱ气孔导度 |
1 |
1 |
20 |
38 |
30 |
35 |
20 |
1 |
1 |
(注:气孔导度能反映气孔张开的程度,其单位是mmolCO2·m-2·s-1,表示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片表面单位面积的CO2的量)
(1)请在坐标图中画出植物Ⅰ和植物Ⅱ一天中气孔导度的变化曲线。
(2)据表分析可知,一天中植物Ⅰ和植物Ⅱ吸收CO2的差异表现在。沙漠植物的气孔导度变化更接近于植物,此特性的形成是长期的结果。
(3)影响植物Ⅱ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除了水和CO2 浓度之外,还有_________(指出两种)。
(4)下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物质代谢过程(图中C3代表含有3个碳原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过程①的能量变化是。
过程③的完成需要酶、_______________等物质;凌晨3︰00时, ①②③④四种生理过程中,植物Ⅰ和植物Ⅱ都能完成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
下图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注: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中代表染色体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___。
(2)图中0-1过程主要完成。1-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列举两个该时期的典型特点、。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在4—6时期有条染色体,条染色单体,个DNA分子。
(5)基因突变发生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区间代表的时期,发生基因自由组合(不考虑交叉互换)的区间是______________。
(6)以该生物体细胞中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在上图左侧的方框中画出该生物细胞处于6—7时期的细胞分裂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