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材料一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地震造成398人遇难、3人失踪、1801人受伤、108.84万人受灾。鲁甸一位官员坦言,“倒塌房屋中至少80%是土坯房,若震区没有那么多土房子,防震工程的推广能再加大些力度,这次地震的伤亡一定会大幅减少。”
材料二 鲁甸县地处小江断裂带,总面积151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70人,近年已多次遭受过地震侵害。此次地震是18年来云南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还引发正在建设的红石岩水电站上游河段一处山体滑坡,牛栏江堵塞形成堰塞湖,导致该河段水位急剧上涨,致使湖区村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材料三 据中国气象局介绍:“ 8月3日震区将有雷阵雨天气,气温为16~25℃。预计未来三天,将有明显降雨天气,并伴有雷电,其中4日夜间至5日有中到大雨。”
材料四 读鲁甸位置图及堰塞湖景观图。
(1)包括鲁甸在内的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云南鲁甸此次地震的特点。
(2)简要说明图中堰塞湖的成因,并分析堰塞湖的形成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国某学校地理学习研究小组进行了一个竖直运动的物体有无偏向的地理实验。该小组从35m高处竖直向地面落下一个铅球M(如下图所示)。他们发现,铅球并不是竖直下落到 O点,而是大约偏移 O点 11.5mm。根据你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偏移方向
在实验中,物体落下的位置应发生向_______(东、西)偏离O点。若在澳大利亚进行该实验,应发生向_______(东、西)偏。
(2)偏移距离的大小
若在北京进行此实验,偏移的距离应比在广东省_______(大、小);为寻求偏移距离的最大值,你将会把实验放在什么地区进行呢?______________。
(3)偏移的规律
根据(1)和(2)的结论,你发现物体竖直运动发生的偏移方向和大小规律是_______。
(4)偏移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向的原因。试根据“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物体竖直运动偏移的原因。
下图中图1和图2处于完全处于同一时刻,据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2)图2的A、C、d三点中,地转偏向力最大的是 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
(3)b点的人影朝 方向,а点的昼长为 小时,d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d点的日出时间是 点钟。
(4)此时地球公转位于 点附近,公转速度较 。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与北京同一日期的地区共跨 时区。
(5)有一架飞机从b点飞往c点,要求走最近航线,其航向变化过程是 。
下图为6月22日从北极点上空所见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部分),N为北极点,弧AB、AC、AD皆与极圈相切于A点。
(1)图中能表示晨昏线的是,该段弧线是(晨、昏)线。
(2)该日,A点的昼长为小时,C点夜长为小时,E点早晨时日出。
(3)该日,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为。
(4)如果此时全球刚好分属6月21日和6月22日两个不同的日期,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读图 “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⑴图一中地球从乙到丙时太阳直射点向______方移动。从丙到丁阳光直射在______ (南或北)半球。
⑵图一中ABCD四处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______处,此时的日期为____________。
⑶地球南极和北极比较,极昼时间较长的是______极,原因是____________。(提示:地球公转的速度对时间有影响)
⑷当地球光照如图二所示时,则其在公转轨道中应位于图一中的______,(甲乙丙丁)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
⑸图二中此刻,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时。
"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
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地。
3.一年中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是。(单项选择)
A. |
甲地最大 |
B. |
乙地最大 |
C. |
丙地最大 |
D. |
三地相同 |
4.甲、乙、丙三地至少需要再过小时才能全部进入新的一天,届时甲地的地方时是日点。
5.丙地所属气候类型是,该地在图示季节的气候特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