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中学2013年11月23日举行的学生“远足”活动部分路线图,回答下题。
该日上午7点30分至9点之间,学生欢快地行走在图中甲至丁路段,关于他们在图中四地的行进方向和太阳位于学生所在方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甲:向东南侧前方 |
| B.乙:向西南左后方 |
| C.丙:向西北左前方 |
| D.丁:向东北右后方 |
四路段中,最有可能受山体滑坡而导致的道路阻塞的是(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形态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29-31题。
下列关于该城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建国前,公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
| B.建国后,铁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最大 |
| C.建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
| D.郊区城市化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途径 |
该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自然条件优势是()
| A.地形 | B.气候 | C.水源 | D.土壤 |
形成城市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主导因素是()
| A.运输距离 | B.运输质量 |
| C.运输速度 | D.运输数量 |
城市化进程大幅度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专家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图。读图回答27-28题
该图反映了
| A.城市下水道普及率越高,产生径流越少 | B.城市化水平越高,产生径流越少 |
| C.与城市相比,农村产生径流少 | D.城市化水平越高,对水体污染越严重 |
依据该模式推断,某地区1970年时城市化程度20℅,下水道普及率40℅;2000年城市化程度90℅,下水道普及率80℅.若年降水量不变,则2000年产生的径流量相当于1970年的
| A.二分之一 | B.三分之一 | C.两倍 | D.三倍 |
右图是我国东部某山地地形剖面图及自然带垂直分布图,读图完成25-26题。
该山地位于
| A.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
| B.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
| C.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 D.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
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
| B.纬度位置 |
| C.山脉走向 |
| D.山体坡度 |
读甲处风向的形成示意图,其中a、b、c表示受力状况,完成23-24题。
与甲处风向相同的风带是
| A.南半球的信风带 | B.南半球的西风带 |
| C.北半球的信风带 | D.北半球的西风带 |
高气压位于甲处的
| A.东南方 | B.北方 | C.西南方 | D.南方 |
下图为我国两省会城市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①、②两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A.河流、矿产 | B.科技、地形 |
| C.政治、交通 | D.矿产、旅游 |
如果北京时间18时时两城市正好日落,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中海气候区域进入雨季 |
| B.我国东部地区的河流正值汛期 |
| C.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 D.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附近出现极昼 |
如果①城日出12分钟后正好②城日出,则这一天两城的日出方位为
| A.正东方 | B.①城为东北方,②城为东南方 |
| C.东北方 | D.①城为东南方,②城为东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