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乃……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发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据材料一、二,从背景与方式两个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的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四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教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基本主张。
(2)材料三两幅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据材料四指出这幅漫画的含义,并说明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两个历史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战国时期的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图为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三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材料四

(清)曹雪芹《红楼梦》插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表格所示这种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古代科技发展的差异性,并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原因。(6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红楼梦》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有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朱子大全》卷十四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实质。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