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从中可以分析出
| A.孙中山已正确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源 |
| B.孙中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
| C.孙中山认为革命军应是政治、军事并重的新型军队 |
| D.孙中山否定了革命党的历史功绩 |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敕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乾元二年(759年)又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这些规定体现了
| A.谏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宰相 |
| B.谏官谏议权不断增强 |
| C.谏官隶属尚书、门下两省 |
| D.谏官地位相当于宰相 |
有人总结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特点有“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三,士人定期赴试。”这一制度是
| A.征辟制 |
| B.九品中正制 |
| C.科举制 |
| D.察举制 |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下诏:“自今以后,……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变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此诏书意在
| A.规范官员选拔考核制度 |
| B.向地方征召有才德之人 |
| C.通过考试选拔被推荐人 |
| D.鼓励检举揭发买官卖官 |
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这表明
| A.皇帝权威遭到臣下严重挑战 |
| B.秦朝灭亡在于不遵循宗法制 |
| C.嫡长子继承制利于统治稳定 |
| 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 |
史学家许倬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做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比例增加说明
| A.更多儒家思想家得到重用 |
| B.宗法分封制逐渐走向解体 |
| C.世卿世禄制度被彻底打破 |
| D.战国时普遍推行军功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