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整个21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突出的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 江泽民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 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集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 “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
—— 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梦”的内容,简述20世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对实现中国梦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破解和实现“中国梦”的密码和途径。
(3)依据上述材料,从近现代“中国梦”的实践出发,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0分)
中国与苏联走的都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道路上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也汲取了苏联的教训。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与苏联的工业化都是从各自的五年计划开始的,中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的经验,中苏两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个共同点导致了斯大林模式下怎样的弊端?这一弊端在中国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也同样出现,中国当时是如何纠正的?
(2)在赫鲁晓夫和邓小平的领导下,苏联和中国各自进行了改革。改革都首先从农业开始,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有哪些?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什么?(1)苏联解体后,中国汲取苏联改革的教训,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到1986年时,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已经接近10000亿美元,支付债务利息占去了其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一半。为了支付债务利息,第三世界各国政府都减少了它们的社会支出和进口。但是由于工业国三分之一的出口目的地是第三世界,所以第三世界进口额的减少立即导致了第一世界失业人口的增加。……失业率的上升转而又引起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这些经济问题驱散了二战后的自信心和愉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当今世界的哪三大区域经济集团?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种趋势?
(2)材料二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中存在什么问题?请摘录材料三中有助于缓和该问题的语句;请再提出一个你认为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3)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什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最主要意义是什么?世界贸易组织宗旨是什么?
下面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一些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中标示①②③④曲线,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经济成份。
材料二:1872-1894、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材料三:下图是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部分行业的经济发展指标(1933年指数为100)
请回答:
(1)依据产生时间及发展的阶段特征判断,材料一中代表近代民族工业的是哪一条曲线?)它在中国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近代民族工业在第二时期有了较大增长,其增长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张謇等企业家在此时提出的救国口号是什么?
(3)材料三这一情形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试举三例,美国的战略意图在二战后初期基本实现的表现。
(2)结合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史实,分析美国在这一时期是否能够实现其材料一中的战略意图及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阅读下列关于南朝元嘉之治的材料(元嘉为宋文帝年号,即424-453年):
材料一史臣曰:“江南之为国盛矣。……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代以来,民户凋耗,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至元嘉末,三十余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民庶繁息,至余粮栖亩(田中余粮未收完——粮食太多)。户不夜闭,盖东西之极盛也。……”
材料二“荆城跨南土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盈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经税横赋(经常的税收和额外的调发)之资,养生送死之具,莫不出于此。……常平(谷贱收进,谷贵出售,平抑粮价)之议,行于汉世。元嘉十三年,东土潦浸,民命棘(困难)矣,太祖(宋文帝)省费减用,开仓禀以赈之,病而不凶,盖此力也。”
——均摘自《宋书·孔季恭等传》
材料三 高祖(刘裕)起自匹庶,知民事之艰难。……播兹宽简,虽所未暇,而绌华屏欲,以俭抑身,左右无幸竭之私,闺房无太绮之饰,故能戎车岁驾,邦畿不扰。……六戎薄伐,役不及民,方内无事。三十年间,民庶繁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逐)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摘自《宋书·良吏传序》
请回答:
(1)据材料概述元嘉盛世局面的表现。
(2)据材料分析元嘉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3)元嘉盛世局面的出现表明经济格局正在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4)谈谈你对元嘉盛世这一现象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