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达理”意为“有文化,懂礼貌”。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之最为接近的是( )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
| C.“美德即知识” |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 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
|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
| A.强调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 B.重视传宗接代,具有宗法色彩 |
|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
| D.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
《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 |
| 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 |
| 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
| 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
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他认为科举制( )
| A.考试内容过于单一 |
| B.选才不够公平公正 |
| C.难以满足政治需要 |
| D.选才范围较为狭窄 |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 )
| 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 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
| 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