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中旬,斯大林知道中国的这个消息后,也很高兴,认为是奇迹,因此在他的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 B.淮海战役的胜利 |
| C.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 | D.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
某位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权利法案》颁布时 | B.罗斯福新政实施中 |
| C.十月革命成功时 |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政治格局
| A.宗教矛盾成为主导 | B.意识形态分歧消失 |
| C.单边主义影响突出 | D.多极世界成为现实 |
日本《选择》月刊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需要。”对这一观点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确认了中国在克服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
|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
|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
|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
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法国所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 A.西欧国家间的矛盾消除 |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
| C.政治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 | D.西欧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欧共体崛起 |
|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
|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
| 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