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 D.实行人治或法治 |
据《大清律》规定:“凡化外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最早以条约文本形式打破这一规定的国家是()
|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俄国 |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 B.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
|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
|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
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台点为田亩税”。这两条途径最终完成汇合是在()
| A.唐朝两税法 | B.宋朝募役法 | C.明朝一条鞭法 | D.清朝“摊丁人亩” |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 A.隋朝、唐朝、南宋 | B.唐朝、北宋、明朝 |
| C.隋朝、唐朝、明朝 | D.隋朝、唐朝、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