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向下送。 |
B.又欲肆其西封封:封地。 |
C.秦伯说说:说话,谈话。 |
D.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厌烦。 |
下列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缒”字体现出这次行动是秘密进行的。大军压境,烛之武敢只身前往虎狼之军,足见其勇纾解国难的勇气。 |
B.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指出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秦国的土地,秦强就意味着晋弱,晋国国君是不会轻易让秦国就这样得到好处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
C.烛之武重提“朝济而夕设版焉”这段历史,是为了让秦伯警惕晋的狡猾:灭郑以后秦国仍然会一无所获。 |
D.从一“说”一“盟”一“还”,可知烛之武的一席话扭转了战局,秦伯不但撤军,还与郑结盟。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6分,共12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下面两个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廉耻
(清)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负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明·顾炎武《日知录·廉耻》节选)
注:《五代史》为欧阳修编著。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礼义,捐廉耻捐:丢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导致
|
C.羌性贪而贵吏清贵:推崇、重视
D.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率:一律、一概完成《<论语>选读》选段中的相关问题
(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有怎样的富贵观?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以上语录中,摘录两条现在仍有鲜活生命力的语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主要阐述言与行的关系,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 |
B.孔子认为朽木不可雕,责备宰予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见孔子认为宰予就是一块朽木。![]() |
C.孔子认为粪土一样的墙壁,已经没有必要再污损了,干脆听之任之,无须指责。![]() |
D.曾子与宰予形成鲜明对比,孔子更欣赏曾子那样的人。![]() |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