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
………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违背法令、不合规矩的事,别里科夫都横加干预。 |
B.别里科夫爱向官府告密又喜欢背地造谣诽谤,大家都怕他。 |
C.全城的人都胆小怕事,不爱招惹是非,喜欢过平静的生活。 |
D.别里科夫是沙皇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忠实卫道士,全城的人实际是受沙皇统治阶级的统治。 |
是无中生有;C项说全城的人“不爱招惹是非,喜欢过平静的生活”,与这段文字的内容不符;只有D项的分析是正确的,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对这个句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因为在沙皇专制政府的高压和愚弄下,当时俄罗斯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未曾觉醒。 |
B.因为在沙皇专制统治的高压下,造成了沉重压抑、黑暗恐怖的政治气候。 |
C.因为当时一些貌似“有思想、很正派”的人胆小怕事,不敢斗争。 |
D.因为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帮凶,他顽固守旧的思想还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
小说描写柯瓦连科姐弟的一推一笑和别里科夫的一滚一死的作用是( )
A.表现华连卡的爽朗、活泼,柯瓦连科的正直、勇敢。 |
B.表现套中人的实质虚弱、腐朽,预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腐朽势力。 |
C.讽刺别里科夫的可笑滑稽,表现他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
D.预示柯瓦连科姐弟所代表的进步思想新生势力的强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题3分)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出来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质细把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瓦豆(又称陶豆)东西演变过来的。(摘自《古灯小史》)选出对“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所反映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
C.“泽兰练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
D.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
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这个称呼说明( )
A.任何一件发明都需要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 |
B.灯具不是突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发展演变而来的。 | C.“镫”是早于“灯”发明出来的一种用具。 |
D.“镫”与“登”相通,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 |
根据文章内容,选出对其信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最早的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灯”演变的关键,作者从考古发现、文字学、瓦豆的演变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
B.从作者的分析可看出,最早的“灯”可能是瓦豆,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 |
C.从中山国古墓出土的灯具非常精美,说明在当时灯具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 |
D.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变化过程反映出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银牌,重似金牌
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昨晚(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花样滑冰比赛中,俄罗斯名将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以总成绩204.48分夺得双人滑冠军,中国选手张丹/张昊受伤获得银牌,申雪/赵宏博获得铜牌。
意大利都灵时间13日21时21分。意大利著名的《蝴蝶夫人》乐曲在都灵帕拉维拉体育馆响起,分别身穿黑白衣服的赵宏博、申雪深情对望,顺畅滑行、有力的起跳、优美的螺旋线……在短暂的动作稍紧后,赵宏博和申雪完全进入了状态。在一道完美的弧线后,赵宏博腾空而起,如一道黑色闪电,转体三周,稳稳地落到冰面——令人担心的后外点冰三周跳就这样轻松地成功了。之后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五次热烈的掌声响起,为的是这个脚腱断裂后才半年就站立在冰面上的刚强汉子。音乐终止,掌声、欢呼声长达数十秒。
“124.59!”自由滑分列在已经出场的15位选手的首位,加上短节目的62.32分,他们的总分也排到了首位。不过十几分钟后,最后的决斗开始了。短节目中成绩最好的四对选手依次上场,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俄罗斯王牌组合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顶住压力 ,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得到高于赵/申组合的分数。中国队花样滑冰金牌的突破希望,寄托在了三对中国选手中最年轻的张丹/张昊身上。
22岁的张昊轻松地微笑出场,21岁张丹则神情有些严肃。表演开始不久,意外发生了:张丹在完成被认为唯一可以击败强大对手的秘密武器——抛四周跳时失败,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再飞速滑行撞向挡板。张丹想站起来,又重重地倒了下去,她左腿内侧已经严重拉伤。
音乐突然停止,观众哗然。张昊轻轻拉起张丹,“还能滑吗?”这位清秀的哈尔滨姑娘点了点头,然而刚站起来又疼得蹲了下去。张昊把她扶到出口处,他已经不打算再上场比赛了。体育馆很静,观众都在关切地注视着张丹,掌声一阵响过一阵。两分钟后,张丹对拍档再次点头:我行!
音乐再次响起。那是《龙的传人》。张丹忍着剧痛滑向场中央。他们开始只是慢慢地滑,慢慢地做动作。顷刻,张丹加速了!张昊跟上,节奏又回来了!重新开始的表演是那么完美,那三周接两周跳、抛三周跳,张丹都完成得那样精彩出色。他们就在没有停过的掌声中完成了也许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表演。
张丹在张昊的搀扶下滑到打分区,一直咬牙完成比赛的姑娘一见到教练姚滨,眼泪才簌簌淌下来:“对不起!”等候比分时,张丹的左腿已被队医包扎得严严实实。
“189.74分”,张丹/张昊超越了申雪/赵宏博夺得银牌!一旁的托特米安妮娜/马列宁如释重负地拥抱在一起,观众却把更热烈的掌声给了张丹和一旁的赵宏博。因为那一刻,他们感动了全世界。(2006年2月14日《羊城晚报》,记者周方平)
相关报道:
何振梁:他们是英雄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阎涛、刘阳)中国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在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结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张丹张昊和申雪赵宏博两对花样滑冰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他们是中国的英雄。”
何振梁谈到中国运动员的表现时,眼含热泪。对于张丹/张昊在受伤后坚持完成比赛,何振梁说:“这种精神震惊了全世界,本来他们可以放弃比赛,但他们决不放弃,拼全力去完成,很了不起!” 对于申雪/赵宏博的表现,何振梁说:“他们的精神很顽强,虽然赵宏博的膝伤刚好,但他发挥得十分不错,两人的音乐表现力非常强。”
何振梁说:“比赛的名次已经不重要了,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这种精神值得全国人民高兴。”
张丹:我决定继续比赛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高鹏、王镜宇)张丹在赛后说,摔伤后继续参赛是她自己的决定。
开场后不久,两人便向至今无人在大赛中完成的“抛四周跳”发起冲击,然而张丹在落地时双腿叉开,重重摔在了冰面上。重新站起来后,张丹已经无法再继续做动作。人们以为他们将放弃比赛,只见教练姚滨同两人说了几句话,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冰场。
“(继续比赛)不是教练的意思。奥运会四年才一次,我们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张丹解释说。
姚滨:最残酷的大赛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王镜宇、阎涛)赛后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姚滨说,这是他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比赛。姚滨说,当时张丹/张昊做“抛四周跳”那个动作时,起跳很好,但是张丹在空中转到最后一圈时有些犹豫。结果落地摔倒,左腿内侧膝关节重重地磕到冰上。
姚滨承认,在是否让张丹继续比赛的问题上,当时自己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从保护运动员的角度看,不希望她继续参赛。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他们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根据我们多年来训练的情况,这个时候决定权完全在他们自己。下列对这系列报道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组报道,从不同的角度,借助多人对该事件的态度,赞扬了张丹、张昊在赛场上表现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 |
B.张丹受伤后忍痛坚持比赛,记者周方平在报道中详细记录了她在比赛中精彩出色的动作及发自肺腑的拼搏之言、愧疚之声。 |
C.张丹/张昊第一次出场时没有介绍音乐,第二次出场才点明音乐是《龙的传人》,记者是想借音乐之名来表现运动员的精神之源。 |
D.中国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认为,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其实体育运动比赛的名次是不重要的。 |
E.在是否让张丹继续比赛的问题上,由于教练的不置可否、不敢负责的态度,促成了张丹独立自主、永不放弃的精神表现。一直咬牙坚持完成比赛的张丹,一见到教练,眼泪便簌簌淌下来:“对不起!”在“对不起”这三个字中,你读到了什么含义?
获得的是“银牌”,题目为什么说“重似金牌”?有人认为,这样的笔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你的看法怎样呢?
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却没有详细描述张丹/ 张昊重新开始表演的完美。因此,有人认为银牌是裁判给的人情分,有人认为那只是记者写作上的疏忽,还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详略得当地表现了主题。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之殇
王开岭
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它们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难道我们在对之阐释时,就只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和悲怆?
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下,他又会作何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我不知道老师们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一丝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那我要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携带着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这就有救了。
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笔画、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树立起一种信仰,当他们成年后,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上,做得远远不够。试想,从小缺乏“感动”的孩子会变成什么人?所以,当今天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忽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谁曾告诉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随即又想起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曾经看到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向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绕道而行。
读着这些报道,我深深被打动了。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的,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我们熟悉的古典名句入手,提示我们古典不在,警醒世人反思自身,找出根源,重视教育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从而给孩子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B.作者对留存于阅读中的名山丽水满怀深情,而对语文课堂上的意义挖掘和阶级分析深恶痛绝,表现了对人文课程科学性的鞭挞,其言虽烈,其情可嘉。 |
C.两则报道都与“树”有关,由此过渡到“树人”,谈到塑造心灵,行文巧妙自然。 |
D.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其语言有典雅华丽的一面,也有朴素平实的一面。 |
E.文章追古思今,涉猎中外,叙事、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感染力极强,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标题“古典之殇”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文中划线的句子“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怎样理解?
作者在文末热切呼唤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综观全文,他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你认为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捐了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
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
(选自《济南日报》,有删改)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项是()
A.“平民慈善”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 |
B.“平民慈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 |
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 |
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 |
下列各选项是对文中“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边际效用不一样。 |
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
C.穷人的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 |
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 |
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 |
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 |
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
[俄国]屠格涅夫
我梦见自己走进一座拱顶高大的地下大厦。整个大厦里流泻着某种也是地下的、匀和的光线。
大厦正中间,坐着一位身穿飘动的绿色服装的端肃女性。她一手支颐,仿佛正在沉思。
我立刻明白,这位女性就是大自然的化身。我一激动,心里感到一种由崇敬而来的畏惧。
我走近端坐的女性,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啊,我们的万物之母!”我惊呼道,“你在想什么呢?你是否在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抑或是考虑着人类如何尽可能地达到完满和幸福?”
女性慢慢地向我投来严厉、阴沉的目光。她的嘴唇嚅动了一下,便发出钢铁般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正在思考的是如何让跳蚤的腿儿更有力量,以便它更容易逃脱它的敌人。进攻和防御的平衡已被破坏……应该恢复过来。”
“什么?”我低声嘀咕道,“你想的竟是这个?难道我们人类不是你心爱的儿女?”女性微蹙双眉。
“一切生物都是我的儿女,”她说道,“所以我一视同仁地爱护它们,一视同仁地消灭它们。”
“可是善良……理性……正义呢……”我又低声嘀咕。
“这是人类的说法,”响起铿锵有力的声音,“我既不知道善,也不知道恶……理性对于我决不是法典,再说正义是什么东西?我给了你生命,赋予蛆虫或者人类……对我都一样……你还是防备跳蚤的袭击吧——别打扰我!”
我想反驳……可是周围的大地低声呻吟,抖动了一下,——于是我醒了。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我”的情感态度变化。(3分)
答: ___▲ ____
“我”和“万物之母”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___▲ ____“以虚写实”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分条赏析“虚写”的表达效果。
答: ___▲ 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