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某海域洋流模式图”,有人在澳大利亚海岸拾到了一只来自智利的漂流瓶,该瓶是顺着哪组洋流漂过来的?( )
A.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
B.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
C.秘鲁寒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
D.秘鲁寒流—赤道逆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
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7-19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地层形成的顺序为①②③④⑤ |
B.图中褶皱和断层是同时形成的 |
C.先形成断层,后发生②处的岩浆侵入活动 |
D.华北平原与M地形成原因相同 |
若图示区域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则
A.河口附近的岛屿更容易和e岸相连 |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
C.a河段以沉积为主,b河段以侵蚀为主 |
D.c河段附近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
若图中所示水循环发生在亚欧大陆东部中纬度地区,则
A.甲环节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
B.通常用环节乙的数量表示水资源的丰歉 |
C.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与丙环节有关 |
D.目前人类可对丁环节施加显著影响 |
该图为某区域的水系分布,读图完成15-16题。造成图中甲、乙两河水系特征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候 | B.地形 | C.植被 | D.补给 |
图中东部河流的水能开发程度普遍不高,是因为
A.流量小,水力资源不丰富 |
B.地形陡峭,不利于蓄水 |
C.山高谷深,工程建设困难 |
D.多国际性河流,合作开发不便 |
该表是我国某地我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完成12-14题。
月份 项 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风力≥8级的日数 |
1.5 |
1.9 |
3.7 |
5.6 |
3.6 |
1.0 |
0.6 |
0.3 |
0.4 |
0.8 |
1.4 |
0.6 |
平均气温 ℃ |
-3.2 |
-0.7 |
6.4 |
13.7 |
21.2 |
26.0 |
27.3 |
26.3 |
20.6 |
14.4 |
6.3 |
-0.7 |
降水量 mm |
3.3 |
7.3 |
9.1 |
43.2 |
33.3 |
54.5 |
247 |
166 |
48.9 |
26.2 |
26.0 |
3.5 |
该地可能是
A.武汉 | B.西昌 | C.济南 | D.兰州 |
若该地植被状况较差,则其扬沙天气多出现在
A.1~3月 | B.4~6月 | C.7~9月 | D.10~12月 |
实际观测发现,该地5月份的光照条件优于7月份,其主要原因是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 B.白昼时间长 |
C.大气中云量较少 | D.地面温度较高 |
图6是“我国郑渝(郑州至重庆)高速铁路规划图(初步规划有①、②线两种方案)”,读图回答下题。
夏秋季节,①线经过的甲地附近有夜间多雨的现象。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夏秋季节,空气中水汽含量大 |
B.谷底暖湿空气下沉,易形成降雨 |
C.处于河谷,水汽含量丰富 |
D.河谷地形,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 |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还田,或者将庄稼荐子留在田地过冬。表1为某地实验前后有关实验资料,回答9-10题。
土壤水分 |
土壤空气 |
土壤有机质 |
大气悬浮质 |
大气水分 |
|
实验前 |
6.3% |
25.5% |
0.7% |
14.6% |
18.6% |
实验后 |
23.5% |
16.7% |
3.2% |
3.4% |
34.5% |
实验结果反应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
①保持土壤水分②增强土壤透气性③增加大气湿度④减少空气污染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当地农民对实验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给出灌溉、施肥、杀虫、除草配方,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这一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包括
A.GIS | B.RS | C.RS 、GIS | D.RS、GIS、G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