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
| A.纬度较高 | B.大气降水较多 |
| C.海拔较高 | D.土壤发育程度高 |
有关该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近年来数量有减少趋势 |
|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较少 |
|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 D.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能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下图是热带雨林水循环图,读图完成:
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当地50%的大气水来自于雨林 |
| B.大量水汽被带离雨林地区,减少当地的降水 |
| C.雨林降水主要来自海洋,跟雨林没有关系 |
| D.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会减少当地降水 |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沼气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
|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⑤⑥ |
“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已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结合下表(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完成1—2题:
| 坡度 |
5º~10º |
10º~15º |
15º~20º |
20º~25º |
25º~30º |
30º~35º |
大于35º |
| 土层厚度 (mm) |
120 |
81 |
80 |
78 |
71 |
42 |
20 |
| 有机质厚 度(mm) |
28 |
20 |
17 |
15 |
12 |
9 |
7 |
根据材料可以推知,我国四大高原中石漠化程度较高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 B.黄土高原 | C.青藏高原 | D.云贵高原 |
分析上表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是
| A.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正比例 |
| B.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反比例 |
| C.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正相关 |
| D.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负相关 |
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
图中A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弱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图中B地在汉朝时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变为干旱 |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
| C.农业由耕种业向畜牧业转变 |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 |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 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 3万平方千米。图3—2—3为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示意图,图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读图完成1~2题。
有关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现状,正确的是
| A.风蚀荒漠化占荒漠上地的99% |
|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
| C.荒漠化主要分布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 |
|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
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
| A.甘肃、河北 | B.新疆、内蒙古 | C.陕西、宁夏 | D.青海、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