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材料二:“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田令》
(1)、材料一中“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是指什么事件?第一位老师是谁?学的是什么时期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次改革具有什么意义?
某校八年级(3)班的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以“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回顾历史,总结成就,展望未来。下面是他们收集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请你也参与活动。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含义大致是指什么?材料中的“座座城”主要是指哪几个?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
(2)材料二的“旗帜”是指什么?
(3)有人认为上述政策的实行便利了外国企业抢占中国市场,使外国列强在战场上没有得到的东西几乎都得到了,因此这种政策的实施弊大于利。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4分)
某校准备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下列资料。请你参与,根据要求,解决问题。
(1)人物篇:下面图中的历史人物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你分别写出二位人物的姓名,并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事迹。
①图一:被誉为:
②图二:被誉为:
(2)探索篇: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历史事实证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为此,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请回答问题:
③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上述哪一图片反应了新中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情形?是在什么时间废除的?
④“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一首老歌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哪一方式?
⑤图三显示安徽凤阳县农业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产生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成就篇: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⑥图一、图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实现的建设成就。这一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
(4)感悟篇:从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请回答:
⑦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民间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二: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现象出现于何时?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2)为管理海外贸易,宋朝设立了什么机构?你认为宋朝对外出口主要是哪些商品?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南宋词人辛弃疾
请回答:
(1)上述词句反映了当时中国处于什么状况?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材料一:……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材料二:唐僧师徒四人把佛经送回首都长安,真身又返回灵山。师徒四人也终成正果,三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悟空又被封为斗战胜佛,八戒受封净坛使者,沙僧受封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加升为八部天龙,各归本位,共享极乐。——百度《西游记》简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舍己为人传道艺”指的是谁?试举一例说明“唐风洋溢奈良城”。
(2)材料二中,唐僧的原型是谁?根据所学知识,他终成正果的表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