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分析下表后就得出了以下四项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英国棉纺业劳工分布表
|
手工织造(人数) |
工厂(人数) |
总计(人数) |
1819—1821年 |
240000 |
10000 |
250000 |
1829—1831年 |
225000 |
50000 |
275000 |
1844—1846年 |
60000 |
150000 |
210000 |
①在棉纺业,手工织造直到1829—1831年间仍占主导地位
②工厂工人人数的增长反映工业革命的发展
③1844—1846年间棉纺业劳工总人数减少说明英国轻工业比重下降
④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人口的职业结构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中法马尾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