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B.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
| C.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
110年前,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谭嗣同
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昊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
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 B.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
| C.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 D.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 |
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
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能在近代历史上“庇护”在华的外国“流
氓”所依据的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 B.领事裁判权 | C.协定关税权 | D.永久居住权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我国丧失的大片领土主要位于
| A.东南沿海 | B.西南地区 | C.西北地区 | D.东北地区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日,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日,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
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