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
A.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
B.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
C.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
D.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
C.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D.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 B.精耕细作的需要 |
C.耕牛的极度缺少 | D.小农经济的阻碍 |
《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 B.“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
C.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
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国力对比变化 |
C.社会形态转变 | D.文化途径迥异 |
乾隆时入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
A.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 B.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
C.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 D.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