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拆装手电筒时,发现率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3.8V”的字样,但上面的电流值已经模糊不清,他想通过实验测量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图甲为他所连的实验电路。
(1)经检查发现电路接线有错误,小明只做了一处改动后闭合开关进行了实验.请在他接错的导线上打上“×”,并改正。
(2)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则产生此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3)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时,小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该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 A,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Ω.
(4)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又出示了数百欧的电阻Rx,问能否用上述方法进行测量。同学们分析后得出上述方案不行,原因是: .接着,小明与同学们经过讨论,通过增加一电阻箱R0(0~9999Ω 5A)、定值电阻(200Ω 2A)、单刀双掷开关等器材,设计出了A、B两种不同方案,其电路图如下:
①A方案所涉及的思想方法是 ,
②在A、B两种不同的方案中,你认为方案 的设计可以让测量结果更准确,理由是: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实验小组得到下列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温度/℃ |
90 |
92 |
94 |
96 |
97 |
98 |
99 |
99 |
99 |
99 |
(1)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2)(4分)从图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由此可以判断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_1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__________热量(填:“吸收”或“不吸收”),温度__________.
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有四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根据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和1、2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2)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分析1、3次实验数据得出初步结论:
。
(4)物质吸热多少与有关。
小雨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对眼睛视角大小的相关因素,他通过观察不同高度的树木且不断地改变眼睛与树木的距离,如图所示,得到数据,如表格所示:
| 物体高度h(m) |
4 |
2 |
1 |
|||||||||
| 距物体距离s(m) |
8 |
6 |
4 |
2 |
8 |
6 |
4 |
2 |
8 |
6 |
4 |
2 |
| 视角a(度) |
28 |
36.8 |
53.1 |
90 |
14.2 |
19 |
28 |
53 |
5.5 |
9.5 |
14.2 |
28 |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有:
(1)小雨眼睛中成的实像。
(2)在观察相同高度的物体时,物距越远视角越。
(3)观察者的眼睛与物体距离不变时,物体高度越大,视角越。
(4)人眼能够看清物体的最小视角是1/60°,登月的宇航员能看清万里长城吗?简要说明理由。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所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不同。
(3)通过分析图像C,归纳出水沸腾时的主要特点是:
(4)如图E、F你认为哪一种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如图甲所示,是嘉怡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嘉怡同学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