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
|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
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
|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
|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
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 |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
| 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 |
|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
|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 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
| 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 |
| D.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
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
| B.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
|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
| D.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