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某沿海城市1998-2008年人口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时期内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迁出量不断增加 |
B.人口迁入量逐年递增 |
C.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 |
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地的直接影响是( )
A.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 B.环境恶化 |
C.促进产业升级 | D.住房紧张 |
下图所示两地区,地势低平,洼地和岗地、丘岭交错起伏。在低洼地挖土成塘,堆土成基(台田)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好办法。读图回答6~7题。
6.根据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区是松嫩平原,地势低平
B.乙地区是太湖平原,光热充足
C.甲所在地区旱、涝碱、风沙危害严重
D.乙地区农业生产用水紧张
7.关于两地生产模式及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A.甲地模式能够保持水土,缓解春旱
B.乙地模式可以防治风沙和治理盐碱
C.都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D.都是立体农业的生产模式
图2为“某大陆沿南回归线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4~5题。
4.①~⑤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环节对该大陆水资源补给有重要意义
B.发生在F地形区内的水循环均属内陆循环
C.东北向气流是②环节的主要动力
D.①~⑤环节均参与了海陆间的水循环
5.有关该国地理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H地有自南向北运动的暖流
B.G山地对F地气候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C.F地内陆地区是小麦-牧羊混合农业区
D.E沿岸是该国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区
2010年1月15日发生了一次日环食现象。日环食从非洲中部开始,经过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从中缅边境进入我国,最后在山东半岛结束。日食始于初亏,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结合材料和表1,回答1~3题。
表1:世界部分地区1月15日日环食的观测数据表(表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1.关于表1中三个观测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三地中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大理
B.三地中该日最早见到日出的是中非共和国
C.中非共和国食甚时当地正值早晨
D.山东青岛的观测时间比云南大理长
2.下列与日环食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环食是发生于地月系的天文现象 B.日环食发生时地球公转速度比较慢
C.日环食影响了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D.日环食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图1为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带环日落”的日环食景观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景观出现在观测者的正西方
B.该景观出现在观测者的西南方
C.该景观属于气象气候景观
D.该景观应选择特定的角度观赏
湿空气和干空气的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空气的垂直递减率要小一些,因为湿空气上升时水汽会产生凝结,而水分凝结是释放热量的过程,抵消了部分因上升所引起的降温。所以一般迎风坡和背风坡的空气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读图回答9—11题。
9.d点若气温为26℃,a点气温为30℃,d、c两点高度相同,b点的温度为10℃,c点温度为30℃,则bc坡面与a点相同高度的点气温为多少?()
A.35℃B.30℃
C.25℃D.34℃
10.根据材料的叙述可以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b坡为迎风坡
B.bc坡为迎风坡
C.两个坡均有可能为迎风坡
D.无法判断
11.读右边两种物质循环图,回答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①水循环 ②氧循环③碳循环 ④二氧化碳循环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读某地区地形略图,回答7—8题。
7.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
A.侧蚀作用明显
B.受断层的制约
C.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D.河流下蚀作用强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
B.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涝
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