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可以解释
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 | B.“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科学性 |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 D.“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性 |
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 |
|||
第2集团军总司 |
孙连仲 |
第6集团军总司令 |
扬爱源 |
第7集团军总司令 |
傅作义 |
第14集团军总司令 |
卫立煌 |
第18集团军总司令 |
朱德 |
第22集团军总司令 |
邓侯锡 |
该材料可以说明
A.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
B.新四军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和领导
C.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D.八路军在正面战场曾作出重大贡献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
C.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
D.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