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某地”是
| A.英国的伦敦 | B.法国的巴黎 |
|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 D.意大利的威尼斯 |
王韬在《壕埂杂志》中指出“沪地百货闻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当时流行于上海市井的一首竹枝词写到:“洋行买办每多财,时式衣装尽得来。阔绰排场人尽幕,频年获利店纷开。”对材料所述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A.收回利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效 |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 C.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 D.工商立国成为清政府的治国思想 |
肖洛霍夫曾给斯大林写信说:“许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民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看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 B.是否看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
| 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 D.是否要维护农民们的利益 |
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表明()
|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
|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以为栖身月球的 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
|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
| C.一定程度上忽略个别考察 |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
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
|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