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苏联取得这一成就与下列哪一措施无关
| A.推行新经济政策 | B.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 C.实施农业集体化 | D.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
“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该材料反映的作者观点是
| A.开展思想启蒙至关重要 | B.实行维新变法迫在眉睫 |
| C.甲午战败促进民族觉醒 | D.推翻满清统治条件成熟 |
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对该决议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失败,积极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 |
| B.尊孔复古思想盛行,加强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宣传 |
| 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限制留日学生人数 |
| D.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的活动,加强对留日学生的控制 |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
|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
|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
|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
| A.贵族逐渐平民化 | B.姓氏逐渐普及化 |
| C.宗法制逐渐瓦解 | D.社会逐渐平等化 |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
| 时期 |
主题词 |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 “一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 “一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 “一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 “一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 “一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B.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