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清政府于1897年责成洋务派官僚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 而创办中国通商银行,资本定额500万两,先收一半,最大的股东是招商局和电报局,其余多为官僚及买办。总董等9人,由盛宣怀指派。该行在香港、广州、天津、镇江、北京、汉口、九江、汕头等地设立了分行,用人办事以汇丰银行为准,在总行和重要口岸的分行都用洋人为大班,规章制度也仿照汇丰银行。
该行在创办之初就获得了钞票发行权,发行银两和银圆两种钞票,为中国最早的银行券。发钞、存款成为该行主要的资金来源。
从1905到1911年,该行从发钞得到利润80万两以上。
1916年盛宣怀死后,行务由董事傅筱庵控制,他积极投靠北洋政府,大量购买公债,并用资金支援孙传芳的军队。
1934年存款增到3100万元,比1929 年增加了4倍多。发钞额达2900万元。放款也显著增加,达到3000万元,比1929年增加了2倍多。
1935年因币制改革,该行结束发行业务。
1937年,国民党政府迫使该行接受增拨官股3475万元,原有商股折合成525万元,合成4000万元。该行改组后,实权仍掌握在杜月笙手中,他大量购买公债,从事投机。
抗战胜利后,该行上海总行恢复整顿,因受中央银行委托代兑伪中储券,存款一度回升,1945年底达198,000 万元,比上年增长4倍。
至解放前夕,除一些房产外,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该行的官股部分作为公股,将该行改造为公私合营银行。1952年12月,同上海其他59家私营银行、钱庄、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摘编自《中国第一家银行》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之初的特点。
(2)根据材料,谈谈影响中国通商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苏联解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 年(宣统二年)11 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呼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 … 应即俯顺臣民之请… …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 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 人,其中皇族7 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6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中间的阶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中世纪城镇出现以来,middle class (中产阶级)主要指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的工商业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middle class 变成一个职业概念,同特定职业的收入和生活方式相连,具体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白领)、政府官员以及知识分子等。
——肖瑛《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
材料二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搞工业化、现代化真能搞到“起飞”程度的,只有一个事例——他们都是由一个城市中产阶级领头搞起来的。西欧、北美带动于先,日本踵随于后。所以在一个中产阶级主政的国家,与生产发展并驾的则是衣食足(经济)、礼仪兴(教育文化),接着才有法治和民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什么是个体户呢?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分析材料一中西欧中产阶级在14世纪以后越来越富有的原因。列举他们为改变“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现状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事件。
(2)日本开始迈向现代化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述中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式是什么?1978年后,促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天下大利之所在,即大害之所在,有目前以为甚便而后蒙其祸者,当时以为无伤而久承其弊者,如今西人之互市于中国是也,西人工于贸易,素称殷富。五口输纳之货税,每岁所入不下数百万,江南军响转输,藉以接济。此海禁大开,国用以裕,一利也。西人船坚炮利,制度精良,所造火轮舟车,便于行远,织器田具,事半功倍,说者谓苟能仿此而行,则富强可致,西情既悉,秘钥可探,亦一利也。西人学有实际,天文历算,愈出愈精,利氏几何之学,不足数也。且察地理,辨动植,治水利,讲医学,皆务析毫芒,穷其渊际。是以有识之士乐与之游,或则尊之曰西儒。中国英俊士子,诚能屏弃帖括,从事于此,未必无实用可裨,则又一利也。然识音以为中外异治,民俗异宜,强弱异势,刚柔异性,溃夷夏之大防,为民心之蠢贼,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材料二今君青先生开府吴中,其算学为海内宗师,可于各县书院中别设历算一科,悉心指授,则西学不难大明……此亦千载一时不少失之机也。
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盘石焉。
愚见以为官办不如商办,商办费用浩繁,工役众伙,顾避忌讳甚多,势不能尽展其所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海林《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韬的思想特点。
(2)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其思想变化的原因何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