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近60年来出现初冬严重枯水的年份有12年。枯水期时,大面积的河滩、草洲显露,成为天然的牧牛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从下列水循环环节分析,枯水期时鄱阳湖湖面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径流汇入减少 | B.湖水下渗增加 |
C.地下径流流出增加 | D.湖面蒸发增大 |
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鄱阳湖湿地的是( )
A.退耕还牧 | B.围湖造田 | C.移民建镇 | D.截弯取直 |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流经A处的河流为时令河。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平方千米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对该地区人口分布描述,正确的是()
A.西北多东南少 | B.南多北少 |
C.东北多西南少 | D.均匀分布 |
若A地区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最不可能的是()
A.水源充足 | B.资源开发 |
C.交通便利 | D.地势高峻 |
A地区农业生产应注意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 B.水土流失 |
C.河流污染 | D.人口增长过快 |
下图为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甲)和人口密度(乙)。a、b、c、d是该国四个农业区,其中,四个农业区降水量最大的是()
A.a地 | B.b地 |
C.c地 | D.d地 |
图示地区农业类型分界线东、西侧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A.种植业林业 | B.种植业畜牧业 |
C.林业畜牧业 | D.畜牧业林业 |
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老年人口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少年儿童抚养比=0-14岁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下表为“2004~2008年东北地区及全国平均抚养比(单位:%)”。关于东北地区人口抚养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抚养比小于少年儿童抚养比与老年人口抚养比之和 |
B.0-14岁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 |
C.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低于全国水平 |
D.从2004年三省均未进入老龄化社会 |
东北地区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趋势可能引发的问题是()
①教育资源稀缺②劳动力就业困难
③社会养老负担加重④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为应对东北地区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①推迟退休②调整生育政策③输出国际劳工④提高消费水平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家庭农场已经在我国一些地方涌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影响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市场 | B.劳动力 |
C.交通 | D.机械化水平 |
未来我国家庭农场不断发展首先取决于()
A.粮食总产量的稳步增长 | B.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 |
C.乡村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 D.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 |
下图中实线和虚线表示自然状态下某河流两个不同时期的河岸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线河岸形成时间早于虚线河岸 |
B.河岸的变迁只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
C.甲乙丙三处,甲处侵蚀作用最强 |
D.甲乙丙三处,乙处以堆积作用为主 |
若图示河段形成“地上河”,其成因不可能是()
A.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
B.防御洪涝,人工修堤 |
C.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
D.地壳断裂,局部抬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