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右图所示,甲、乙两瓶盛有等量相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溶液内同时加入足量同种酵母菌,甲瓶内液体不断通入N2,乙瓶内不断通入O2,1h后,测定两瓶溶液的pH,结果是
A.乙的pH高于甲 | B.甲的pH下降,乙上升 |
C.甲pH上升,乙下降 | D.乙的pH低于甲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B.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
C.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引起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 B.温度;光照 | C.湿度;温度 | D.光照;食物 |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 B.互利共生 | C.寄生 | D.捕食 |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