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曾写道:“他们着手将无限制的政府中央集权制和占绝对优势的立法团结合在一起:官僚行政和选民政府。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力,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对前者,要求具有自由人民的阅历和品德;对后者,则要求具有忠顺奴役的品质。”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
A.民主政治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
C.行政权力对立法权的过度干预 | D.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激烈争斗 |
亚里士多德:“多数人被少数人奴役,平民起来反抗贵族……直到后来他们才共同选择梭伦为调停人和执政官,把政府委托给他。”材料表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 B.废除债务奴隶制 |
C.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 D.推行财产等级制 |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 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
台湾的称呼在历史上时有不同。古有称“台员”、“大员”、“大湾”、“东番”、“笨港”、“北港”等,葡萄牙人取名为福尔摩沙,乃“婆娑之洋,美丽之岛”之意。台湾在元代被称为
A.琉球 | B.澎湖 | C.泉州 | D.番禺 |
在谈及俄罗斯出兵乌克兰时,美国 《芝加哥论坛报》认为,“这是美国与欧洲的慕尼黑时刻”。下列对发生在“一个世纪以前的‘慕尼黑时刻’”评述不正确的是
A.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 B.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
C.确保了欧洲的安全 | D.企图将祸水引向苏联 |
富兰克林•罗斯福说,二战将“结束多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它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组织”和“永久的和平结构的开端”。历史发展表明
A.和平与发展成为二战后的时代主题 |
B.联合国和美国没有能力制止流血的地区冲突 |
C.两极格局维持了世界短暂的和平 |
D.二战后恐怖主义盛行,威胁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