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
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 B.朱熹、李贽、黄宗羲 |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
欧洲的某个时期,产生了一个“充满思考与批判”的社会群体。他们极力展望“新世界的政治蓝图”。认为天主教会“应对人们盲目崇拜、不宽容以及加诸于人类社会的无数不幸负责”。这个社会群体应是
A.16世纪的德国新教徒 | B.17世纪的荷兰航海家 |
C.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 | D.19世纪的美国工厂主 |
19世纪中叶,当英国人在印度修筑铁路时,有人断言:“(火车)一小时48公里的速度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这反映了
A.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 B.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 |
C.宗教改革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 | D.天主教会在殖民地倡导神本主义 |
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兴起了人文主义法学。即“崇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本性的法学观点或法学思想体系”。据此推断,当时的人文主义法学者的研究倾向是
A.复兴古罗马法律体系 | B.笃信基督教神学思想 |
C.崇尚英国君主立宪制 | D.反对法国的共和政体 |
“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动员人民追逐某种具有空想乌托邦的计划。”材料中的“空想乌托邦的计划”对应的口号是
A.“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
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