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世纪有一条政治原则,即“国王不能犯错误”。这使得历代君主都可以恣意妄为而不致因“犯错误”而被追究责任。后来的法案对这一原则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一变化
A.使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 | B.让国王可以继续胡作非为 |
C.使大臣成为国王犯错的替罪羊 | D.保证了国王由能犯错误到不能犯错误 |
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这句话,我们应有何理解﹖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
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 | B.唐代的三省制 | C.明代的内阁制 | D.清代的八旗制度 |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如下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请问其所指的制度为何?
A.汉代内外朝 | B.唐代三省制 | C.明代内阁制 | D.清代八旗制度 |
有一本书表列了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下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 | B.唐代关中地区 | C.宋代关中地区 | D.明代江南地区 |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雠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那一场事件?
A.西晋五胡乱华 | B.中唐安史之乱 | C.北宋亡于女真 | D.清末八国联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