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在阐述“发展目标”时指出,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材料二 2014年7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6月百城价格指数显示, 100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已连续第2个月下跌,环比跌幅0.5%。合肥6月房价指数自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降幅0.54%,超过百城降幅平均线。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的知识,说明确立上述目标的重要意义。
(2)有专家认为,现在房价下跌是理性回归。请你运用《多变的价格》相关知识谈谈该观点的合理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典范,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
材料一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治水三字经》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堪工程的经验总结。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功能显著。同时,《治水三字经》中强调“遵旧制、勿擅变”。“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治水中总结出的用水经验和方法,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
材料二《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随看实践的发展,《治水三字经》的内涵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1)结合材料一,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人们在治理都江堰的过程中是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谈谈“《治水三字经》的内涵将与时俱进”的原因。
(3)请你从认识论角度为都江堰工程的保护和发展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
材料一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的全面确立。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广西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和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充分激发和调动全社会的创业积极性,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广西经济进入了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总量从1958年的24.52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5%的高水平。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结合材料一,说明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图表一 1978-2010我国市场化指数(%)
注:①市场化指数是衡量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和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参考标准,一般认为60%为市场经济临界水平。
图表二 1978-201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2)分析图表一和图表二之间内在的经济联系。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说明应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为加快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安徽以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走在了全国前列。对经营性文化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转企改制,转变经营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安排建设专项资金,为转制文化单位和新办文化企业实施补贴,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流向文化产业;激发每个文化人的艺术活力与潜能,培养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人才;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加强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总结安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应片面追求GDP,将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率,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就完全有可能。2014年我国的经济工作,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尊重经济规律,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2014年的经济工作怎样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四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六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和分配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