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与“至鸿门,谢曰”一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乃令张良留谢。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听细说       ②敢以烦执事     ③再拜献大王足下   ④且君尝晋君赐矣

A.①小人的谗言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又 ④替
B.①详细的话②执掌事务 ③又 ④被
C.①小人的谗言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拜两次 ④给予
D.①详细的话 ②管理事务 ③第二次④是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①遣将距关②君安与项伯有
B.①击沛公于坐②不如善遇之
C.①范增数目项②先破秦人咸阳者
D.①秦伯,与郑人盟②范增项羽曰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再使用的一项是(    )

A.为之奈何 B.约为婚姻 C.秋毫不敢有所近    D.项伯许诺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者:人 B.常身翼蔽沛公以:用
C.与斗卮酒则:但是 D.招樊哙出因:因为

下列各句,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客何为者?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对“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口,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B.所以将要派遣官兵去把守关口,用来防备偷盗的贼人进入城中发生事故。
C.故此将要派遣官兵去把守关口,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D.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口,用来防备偷盗的贼人进入城中发生事故。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A.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范增用眼睛看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指示他。
B.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范增用眼睛看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指示他。
C.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给他看
D.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给他看。

下列对本文节选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以刘邦集团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B.本部分运用对比的手法,用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与刘邦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对比,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C.文中写刘邦入关后“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而当项羽要击破他时,又惊呼“为之奈何”,并将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这表现出他善于应变的性格。
D.本部分在刻画人物方面,语言具体生动,形象丰富。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老谋深算,急于事功的性格;而范增的话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戴盈之,即戴不胜,字盈之,宋国大夫。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以上两个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①“五十步笑百步”所包含的道理:
②“月攘一鸡”所包含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出“明君”治理国家的措施。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孔子有关“为人处世”的原则。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孔子有关“处理政事”方面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复 奏 请 采 录 《永乐大典》 逸 书 上 览 奏 异 之,
全都表现朱筠文名显赫的一组是()
①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②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
③俱慕从先生游④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
⑤俗流不敢至其门⑥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之士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筠年少时才智超群,文名显赫,深受赏识。但他却淡泊名利,他父亲离世,服丧完毕,不愿出去做官。
B.朱筠以文字训诂为经学之根本,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全安徽、福建的读书人,都仰慕先生,跟从他游学各地。
C.朱筠性格刚直,奖掖后进。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性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D.朱筠兴趣广泛,他爱好金石文字,通晓书法,藏书万卷。家中常常客朋满座,谈辨倾倒一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